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学习榜样 争做先锋 “40年·40人”丨夏名采:献身文博事业 延续历史文脉

2025-11-03 10:19

  编者按 我市前期评选出的“40年·40人”杰出人物,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行业,是潍坊人民团结奋斗、实干担当的杰出代表。在冲刺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的关键节点,为全力营造学先模、鼓干劲的浓厚社会氛围,汇聚“走在前、挑大梁”的磅礴力量,鼓舞全市上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更好潍坊书写精彩答卷,开设“学习榜样 争做先锋 ‘40年·40人’风采”栏目。

  

  新派讯 文化之美、文物之韵,古城流传着千年诗篇,也为世人留下丰富珍贵的文物资源。九月的青州,秋意渐浓,正是出游的极佳时节,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馆,青州市博物馆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馆内迎接观众最多的便是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400余尊佛教造像,其历史跨越北魏晚期、北齐至隋、唐,不仅改写了东方艺术史,更被学界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及世界美术史的发现”。宝藏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这与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夏名采的工作密不可分。

  在青州,夏名采的名字早已与博物馆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件藏品“融”为一体。提起夏名采,当地人评价他是青州的“市宝”。一位从湘西大山走出的土家族汉子,一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毕业的北大高才生,一位视文博如生命的考古学者,夏名采用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奉献,将青州的文博事业从荒芜推向辉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工作现场。9月23日,记者通过夏名采妻子的回忆与其三位曾经的共事者的追述,感受到一位可敬、可爱之人的卓越与崇高。

  夏名采

他是一位带头人和值得同事学习的楷模

  “在夏名采来到博物馆之前,我们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正规大学毕业的人才,他在北大的学习经历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从藏品管理到陈列展览,在他的带领下,博物馆各方面都逐步走上了正轨。不管在哪儿,夏名采充当的一直都是‘带头人’的角色。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工作经历是大家白天在田野里考古发掘,晚上为了看好工地现场,他领着我们一块去农户家里借了个推车,用树枝、塑料布搭了个临时住所。”青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杨华胜回忆道,夏名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对于当时与其共事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位学习楷模。

  1941年,夏名采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1961年,20岁的他被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录取。1965年,他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到青州市(原益都县)桃园遗址进行考古实习。实习过程中,古城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让他深受震撼,一位外地的北大高材生就此与这座城结下了缘分。

一桩桩“缺席”的家事是他的身不由己

  “他工作认真、品行端正、说话办事靠谱、为人朴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情分缱绻,回想起与丈夫的初识,夏名采的妻子曲秀华表示,一次又一次的工作场合相遇,谈吐风雅、意气风发的夏名采逐渐“占领”了她向往与恋人精神共鸣的内心。渐渐地,相互爱慕的两位青年发展成自由恋爱的关系。夏名采一心扑在工作上,曲秀华全然表示支持与理解。“1973年,他从省博物馆回到益都县博物馆,很是开心,还说‘益都文物资源丰富,这次我可以大展拳脚了’。我沉浸于结束异地分居的喜悦没多久,他因为工作又时常奔波在外。”曲秀华回忆,因为工作,孩子出生时丈夫都没能陪在自己身边,一桩桩“缺席”的家事,是他的身不由己,是他为青州文博工作付出的心血。

  “你干好外面的工作,家里的事我负责。”这是曲秀华经常和夏名采说的一句话,对于她来说,丈夫的浪漫是藏在认真工作的细节里。得益于家庭的支持,夏名采在工作上能够全力以赴。

“总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我上班40年再也没有遇到过一个像夏名采这样认真的人了,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同事亲近友善,什么事他都要冲在前面、以身作则地去干。”青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孙新生说,1996年龙兴寺遗址窖藏发掘工作期间,夏名采亲自上阵,在发掘现场一点点揭开土层,让沉睡已久的文物破土而出,即使累得直不起腰,但还是干得热火朝天,后续的搬运、清洗等环节,他也亲力亲为,不允许自己有丝毫懈怠。“夏名采参加和主持过龙兴寺遗址窖藏、苏埠屯遗址、泰安大汶口墓葬、胶州三里河遗址等近百处遗址、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他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充足,同事们都喜欢跟他学习,尤其是面对年轻人的请教,他更是倾囊相授。”孙新生说,退休之后,夏名采还担任起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不管对方是何身份,只要对藏品感兴趣,他都会耐心讲解。

  夏名采致力于将文博事业的硕果惠及更多人,作为妻子的曲秀华更是深知这点。“他一天的时间要么是在工作,要么就是坐在书桌前写东西、整理材料,总说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正是有这样的信念,夏名采编写了许多有关青州文化的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这些都为后人开展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方向。

他献身给热爱的文博事业

  “因为工作原因,我和夏馆长于1995年相识,他讲话幽默、做事风格平易近人,在工地的休息时间,会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有关文物或者考古的趣事,但一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他又像变了个人一样,非常严肃认真且一丝不苟,和他一起干活既感到有趣也感到踏实。”青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原副局长高华想起曾经与夏名采共度的工作时光,不免伤感。作为专家,夏名采先后参与多项青州市重点工程的设计、规划、论证、评审等工作,高华与其共事期间,时常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2012年的一天,71岁的夏名采在衡王桥栏板雕刻评审会上因突发脑出血,病倒在工作岗位上,高华目睹了这一切。“他生命的最后一点时光,竟也是用在了工作上,后来听闻他去世的噩耗,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悲痛万分,久久不能接受。”

  从湘西少年到青州“市宝”,夏名采用一生践行着文博工作者的使命。丰碑虽倒下,但永远不会消失。斯人已逝,当游客在青州市博物馆惊叹于“东方微笑”时,当学者在《国宝档案》中追寻古城起源时,他亲手“破解”的历史密码依旧镌刻在文物之上,生生不息,继续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故事。

人物档案

   夏名采(1941—2012),男,中共党员,湖南石门人,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1973年到青州市博物馆工作,毕生从事文博工作,为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作出突出贡献。参加和主持泰安大汶口墓葬、胶州三里河遗址、青州龙兴寺遗址等近百处古遗址、古墓葬的发掘,调查并发现了近千处古文化遗址。1996年主持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发掘工作,出土400余尊佛教造像,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30年”荣誉称号。

新派融媒体记者:马宇琪/文 陈飞/视频

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陈晓芳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

17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