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开展宣讲服务。
爱心档案
打造昌邑家庭文明新名片
近日,“‘邑’家有礼 家韵传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走进潍坊昌邑市多个社区,开展家风宣教志愿服务,赢得市民好评。
2022年3月,昌邑市妇联牵头启动“‘邑’家有礼 家韵传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核心,横向整合社会资源,纵向嵌入赋能服务,构建起“1+10+N”三级服务体系。
项目巧妙盘活村史馆、妇女之家、妇女儿童家园等“家门口”资源,精心打造12个集家风传承、家教指导、文化展示于一身的“家风家教馆”,其中,围子街道孙斜村建成昌邑市首家村级家风家教馆,培育“诚勤和善俭”的家风村风。同时,该项目组建“邑家童行”家庭教育讲师团、“1+N”家风宣讲团等专业队伍,吸纳妇联干部、退休教师、乡村能人及少年儿童参与,形成多元服务力量。
截至目前,该项目拥有志愿者100余人,开展巡讲、“周末妈妈”沙龙、亲子活动等300余场,覆盖昌邑市10个镇街区及部分村社区,服务家长及儿童3.2万余人次,帮扶困境儿童1400余人次,成为昌邑家庭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周末妈妈沙龙”活动进社区。
暖心故事
故事一:
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
2022年,家住昌邑的张女士因家里女儿厌学、婆媳矛盾等问题深陷焦虑,家中争吵不断。通过参加“和风”巾帼心理关爱志愿服务队举办的“周末妈妈”沙龙,她发现问题的根源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简单粗暴”。此后,她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青春期亲子沟通辅导等内容,将“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等技巧记满笔记本。她尝试用“非暴力沟通”与婆婆交流,设立“家庭会议”内容,还在线上“父母大讲堂”学习“目标分解法”改善女儿学习问题,三个月后,张女士的家庭矛盾显著减少。
如今,张女士成了居住地社区的家长学校“志愿辅导员”,她还加入了“潍水红”巾帼宣讲团,带动30余名家长成为志愿者,用“身边事”解“身边矛盾”。她的经历印证了“一二三三”工作法的实效,让家庭教育服务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

志愿者开展宣讲服务。
故事二:
“爱心妈妈”助少女走出阴霾
几年前,12岁的小雨(化名)因童年遭受家暴、家庭变故等原因陷入重度抑郁,她不愿交流、厌学甚至自伤。二级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朱旭芳以“爱心妈妈”身份介入,帮小雨前往医院治疗,办理住院和慢保,并承担费用,和孩子互加微信随时倾听陪伴,时常带生活用品和礼物探望孩子,尝试用爱化解了少女小雨心中的“寒冰”。
一次深夜,小雨竟然服药轻生,朱旭芳紧急联系派出所送医,使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之后,朱旭芳多次与孩子亲人沟通,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物质帮助,与主治医生沟通了解孩子的治疗情况,坚持为孩子做心理辅导。陪伴孩子4个月后,小雨重新回到校园,性格也慢慢从敏感孤僻变得活泼开朗,学习成绩日渐稳定并喜欢上了作诗、画画。三年后,小雨顺利考上了高中。

志愿者走进基层开展宣讲志愿服务。(资料图)
城市温度
以志愿微光,聚家风文明星河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孙瑞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则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邑’家有礼 家韵传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志愿服务项目,以精准服务破解家庭难题,用温暖行动涵养文明家风,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引领风尚的有机统一。
项目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既“治未病”也“救已病”。一方面,通过建立家风家教馆、开展活动,普及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筑牢家庭和谐的“防火墙”;另一方面,面对困境儿童和家庭危机,志愿者用专业与爱心实施精准帮扶。
更令人振奋的是,志愿服务在这里形成了良性循环:受助者成为助人者,参与者变为传播者。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正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当家风建设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小家庭的文明进步便汇聚成城市的温暖底色。实践证明,以心换心、以爱传爱,方能点亮万家灯火,绘就“志愿之城”幸福图景。
策划:高文 齐英华
新派融媒体记者:马宇琪/文图
编辑:冯淑杰 孙锦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