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秋意渐浓,阳光漫过青云山,潍坊安丘城区三处地标正焕发勃勃生机——青云植物园的健康步道上,脚步声与鸟鸣交织成秋日舞曲;青云山广场的喷泉边,孩子们的欢笑声随水花飞扬;大汶河畔的亲水平台上,摄影爱好者正蹲守着白鹭起飞的瞬间。
今年以来,安丘市深入推进“我家门前那条河”和“公园广场”品质提升行动,从景观绿化、环境卫生、设施设备与场景氛围等维度入手,推动城市空间实现“颜值”到“品质”的全面提升。

青云植物园里,环卫工人正在清理落叶。
疏朗通透
健康步道串起宜居生活
“树木疏朗了,视野开阔了,在这锻炼心情特别舒畅。”谈起青云植物园的变化,市民张大爷赞不绝口。这一变化,源自当地实施的“疏绿透美”工程。
绿化景观提升成效显著。面对园区原先“组团密、视野窄”的情况,安丘市通过精准梳理、移植过密植物和修剪枯枝病枝,既为植物生长“减负”,也为景观视线“开窗”。针对林下空间多、地被老化的问题,园林部门补植大花萱草、金鸡菊等植物,同步完善园路两侧绿篱和色带。目前,青云植物园共补植各类花卉约3.6万平方米、绿篱6000平方米、麦冬7000平方米。

市民在青云植物园里练习合唱。
环境卫生提升常态长效。公园实行“全天候、无死角”精细化保洁,确保园路洁净、水体清澈、设施清爽。尤为亮眼的是,在“潍有志愿红 公园坊更美”品质提升行动中,安丘市委社会工作部、安丘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义工广泛参与,一抹抹跃动的“志愿红”穿梭于园区各处,或清洁环境,或文明引导,成为公园里的流动守护者。
设施设备焕然一新。棋牌场地、林下广场与各类球场错落分布,经过翻新的亭廊、栈道与葱郁林木相映成趣。新提升的4米宽的环形健康步道串联起各个活动空间,市民或快走或慢跑,不时在记录热量消耗的标识牌前驻足,生态与健康就这样悄然融入每一次呼吸与步履之间。

市民在更新后的运动场地打乒乓球。
活力绽放
城市会客厅演绎文明新韵
几公里外的青云山广场,也在今年的提升行动中,实现从功能场地到城市客厅的品质跃升。
“新修的塑胶球场太棒了,孩子有地方玩,我们也能好好打球。”在新投入使用的羽毛球场地上,市民王先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片新建的1300平方米塑胶运动场地,包含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是广场活力阵地增建的关键一环,回应了市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青云山广场更新后的塑胶球场
在今年安丘市“公园广场”品质提升中,青云山广场迎来全面焕新:法治文化宣传园、宪法宣传长廊以漫画等形式解读法律知识;广场中心的喷泉水景经修缮后重新开启;亭廊、栈道、园灯、座椅等设施焕然一新。尤为贴心的是,翻新后的爱心驿站配备了直饮水、急救药箱与充电区,于细微处尽显城市管理的温度。
此外,城管部门拓展“公园+文化”融合路径,以青云山广场为平台,年均承办“文明之夏”、商业展会等活动超50场,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活力舞台。通过“城市管理进社区”等活动,当地广泛收集市民建议,据此增设护栏、更新儿童游乐区,让广场更安全、更有趣,真正成为市民愿意来的“城市客厅”。

大汶河畔,市民在游玩拍照。
碧水润城
“我家门前那条河”焕发新生机
穿城而过的大汶河,在“我家门前那条河”提升行动的精心雕琢下,正蜕变为一条融生态、生活、生机于一体的“幸福河”。
从央赣路大桥至青云湖大闸,8公里岸线上,汶水绿源、亲水平台等景点如珍珠串联;而青云湖大闸至莲花山大桥段,作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核心区,以“大水面、大湿地、大森林、大绿地”的壮阔景观,吸引成群天鹅、白鹭在此安家。安丘市园林环卫中心主任张维帅介绍,他们累计清理垃圾400余吨,整治湾塘湿地,通过疏解过密植物以透视水面、焕新亲水平台等系列举措,让大汶河重现碧波荡漾、河晏水清。
在治理过程中,安丘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共建”模式,吸引社会投资新建1500平方米“口袋公园”,由国企托底盘活青云湖儿童乐园;自行车骑行队自愿担任巡河员,市民积极参与环保公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生动治理格局。

大汶河畔《民法典》长廊
人文元素的注入,更为这条生态长廊注入灵魂。安丘精心编织“一河两翼、一带多区”文脉纽带,在南岸打造民法典主题园与1200米普法长廊;翻新励志园、礼信园,增设文化“二维码”;沿岸点缀雕塑、碑林,形成可读可听可感的文化风景线。服务设施的“微更新”与标准升级,则让市民的亲水体验更加舒适便捷。
从青云植物园的健康步道,到青云山广场的欢声笑语,再到碧波潋滟的大汶河岸,安丘市通过对“一公园一广场一条河”的精雕细琢,生动诠释了“小切口、微更新、大幸福”的城市治理智慧。
新派融媒体记者:周晓晴/文图
编辑:平小娜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