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市前期评选出的“40年·40人”杰出人物,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行业,是潍坊人民团结奋斗、实干担当的杰出代表。在冲刺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的关键节点,为全力营造学先模、鼓干劲的浓厚社会氛围,汇聚“走在前、挑大梁”的磅礴力量,鼓舞全市上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更好潍坊书写精彩答卷,开设“学习榜样 争做先锋 ‘40年·40人’风采”栏目。

一粒种子很轻,轻到放在手掌上,几乎很难感受到它的分量。可它又很重,把它放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称上,“千斤都打不住”。
大豆古称“菽”,我国种植和驯化大豆的历史超过5000年。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大豆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在潍坊农业发展史上,“昌农”“丰收黄”“鲁豆”系列大豆品种是绕不开的名字,它们曾让无数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而培育出这些良种的,正是扎根农业科研一线四十多年的杨淑英研究员。

杨淑英,1934年出生于山东莱州。年少时亲历农村的艰苦,却未像常人一样选择“走出农村”,反而坚定地踏上了农业发展之路。1956年,她从莱阳农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昌潍农业学校工作。1958年昌潍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潍坊市农科院的前身)成立,1959年她被调入该所,从零起步、白手起家,开启了四十多年的大豆育种生涯。从最初选育“昌农”系列品种替换低产农家种,到后来攻克孢囊线虫病害,四十多年间,她的脚步始终穿梭在试验田里,用敏锐的观察和严谨的研究,在大豆育种领域不断突破。
育种需要时间和耐性,“板凳要坐十年冷”。从确定大豆育种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起,杨淑英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育出适应老百姓种植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
与农民种地有些相似,在当时简陋的试验条件下,杨淑英进行大豆杂交实验也很“传统”。“需要人工种植、人工授粉、人工收割、人工脱粒、人工分类”“比照顾孩子还费功夫,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

1961年,她通过系统选育育成“昌农1号”“昌农2号”和“昌农3号”等大豆品种,更换了产量低的农家品种,并被农业部交流引种到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种植。
1966年,她主持育成的大豆高产良种——“丰收黄”被全国18个省份引种。“丰收黄大豆的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先后获省、市科学大会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0年,她主持育成早熟、高产、抗病、抗倒伏的大豆新品种“鲁豆3号”,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3年,她主持省科技厅下达的“六·五”重点攻关项目——早熟、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的选育重担。1987年育成“鲁豆6号”,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她主持省科技厅下达的“七·五”攻关项目“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带领课题组的同志通过抗原筛选、杂交组合、辐射处理等手段,从数百个材料中选育出了“潍辐选-102”和“E121”两个抗孢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种。这一研究成果于1990年通过鉴定,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她主持选育的大豆品种“鲁豆11”,于1995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引种到河北、河南等10多个省(市)。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稳产、抗倒、抗花叶毒素病和孢囊线虫病、耐盐碱、适应范围广等特点,获得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从社会经济效益来看,据省种子总站统计,“鲁豆11”自1995年定名推广到1998年,累计推广面积545.62万亩,实现社会经济效益4.28亿元。

另外,她选育出的高产、抗病,适于高效农业、立体种植的大豆新品——“潍8640-112”,在全省试种中表现优异,连续3年夺魁。她培育的5个大豆新品种,被载入“中国大豆品种志”……
四十多年来,杨淑英团队先后育成“昌农”系列、“丰收黄”“鲁豆”系列大豆品种8个。
杨淑英常说,“育种工作不讲究什么朝九晚五,更没有什么固定休息日,只要不下雨,就是工作日;下起了雨,别人向屋里跑,我们还向地里跑,看倒伏了没有……做这个不能敷衍,你敷衍它一时,它敷衍你一年。”
育种必须得吃得了苦,沉得住心气。由于常年忙于工作,杨淑英觉得自己对家庭、女儿有很多亏欠。“三个女儿考大学,我一个都没去接送,七月正是大豆杂交的关键时期,哪有空啊……”“戴草帽、挽裤腿、一脚泥”,由于衣着朴素,举止低调,杨淑英常常让人认不出是专家。
亏待了孩子,却成就了另一批“孩子”。杨淑英精心培育出的“孩子”,已经被农民们“抢”去广泛种植,由于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农民欢迎,豆农们亲热地称呼她为“大豆妈妈”。
几十年里,杨淑英眼里盯的是大豆、口中念叨的是大豆、梦里想着的还是大豆。“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杨淑英说,她学的是农学、从事的是农学,自然也要将个人所有献给脚下的土地。如今,虽已年过九旬,她仍关注着大豆产业振兴,期待年轻科研人员在当今优渥的研究条件下“做得更好”。
与大豆相伴半生,杨淑英就像是一株牢牢扎根田间的大豆,任尔东西南北风,她,一直长在土地里。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在杨淑英背后,潍坊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正逐渐肩负起重振中国大豆雄风的使命,不断丰盈着中国人的饭碗。
人物档案
杨淑英,女,汉族,1934年11月出生,山东莱州人,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原研究员,大豆育种专家。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齐鲁巾帼十杰”、潍坊市“40年·40人”杰出人物等称号。1989年被选拔为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是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当选为潍坊市政协副主席,同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鲁网潍坊记者:王玉龙 刘兵 张丽华
编辑:赵越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