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好了,道路多了,堵点少了,市民脸上的笑容多了,这是“畅行潍坊”专项提升行动带来的最直观变化。
近期以来,潍坊市以“畅行潍坊”专项提升行动为抓手,在 “管好车、建好路、护好人”三大核心任务上集中发力,从道路整治、秩序管控到民生服务,打出一套精准高效的“组合拳”,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建好路:打通“毛细血管”,畅通城市微循环
8月15日,潍坊中心城区7条道路正式通车。这些道路疏通了城市“毛细血管”,彰显着潍坊以路网升级破解民生痛点的决心。
比如永康街。当日上午,潍坊经济区永康街锦程中学北门路段,崭新的柏油路面在朝阳下泛着乌亮的光泽。校门口,保安王瑞富脸上笑意盈盈:“以前这段路又窄又旧,一到下雨天就积水,家长接送孩子都得踮着脚走。现在好了,路宽了、平了,开学前通车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作为连通潍坊市人民医院北辰院区与北辰谷德茂商超的关键通道,永康街东西两端早已建成,却因300米“卡脖路”让通行效率打了折扣:锦程中学北门以东是双向四车道的开阔道路,以西则是坑洼不平的两车道老旧柏油路。
今年,市里投资1365万元新建该路段,同步完善绿化、照明、公交站亭等设施。通车当日,周边居民特意来到路边,看着车辆平稳驶过曾经的“梗阻点”,笑容格外灿烂。
卧龙东街的贯通则让片区路网“活”了起来。家住奎文区红旗小区西区的赵先生感慨:“以前送孩子到育才学校要绕路通亭街,现在从文化路直接拐进卧龙东街,少走一半路程!”道路通行能力提升的同时,新辰天地购物中心基础设施配套也随之完善,进一步实现了“修一条路、兴一片区”的综合效益。
还有乐川西街,从开工到通车仅用64天,“一天一个变化”的建设速度体现着市政道路建设的“潍坊速度”。建设者们与天气“抢跑”,晚上挑灯夜战,工人轮流休息,机器不停运转。
“民心路”是建设者永恒的追求。多条道路的顺利通车,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写照。

管好车:多部门联动,共治交通乱象
在“畅行潍坊”专项提升行动中,潍坊公安交管部门持续抓好“非标”低速电动车综合治理,强化市县联动与部门协作。
瞄准重点时段、路段,以“教育+处罚”双管齐下的方式加大路面管控力度。9月以来,累计查处“非标”低速电动车闯红灯、逆行及涉牌涉证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4800余起。
针对群众关心的“飙车炸街”、酒驾醉驾、货车超载等严重违法行为,潍坊公安交管部门精准施策、重拳打击。
他们加强警种联勤联动,整合特警、派出所等警力,最大限度布警路面。集中整治行动以来,累计查处超载违法行为1.7万余起。
特别是对“非标”低速电动车的综合治理,是全市“畅行潍坊”专项提升行动和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百日集中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整治,防范交通事故,保障市民安全。
“非标”低速电动车普遍安全性能不足、稳定性差,且驾驶人多数未经过正规驾驶培训,导致闯红灯、逆行等交通乱象频发,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严格路面管控。在中心城区等重点区域,针对逆向行驶、无牌无证、闯红灯等5类突出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采用“教育+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有力震慑,规范行车秩序。截至10月初,全市已查处“非标”低速电动车各类突出交通违法3751起。
强化源头共治。联合工信、市场监管等超过20个部门明确职责,协同治理;通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展宣传,并利用媒体和微信群普及安全知识。引导公众“不购买、不驾驶、不乘坐”非标车,从源头减少安全隐患。
明确整治重点。整治车辆是未经国家许可生产、未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电动三轮、四轮车(“老头乐”)。基本要求是上道路行驶必须“车有牌、人有证”。相关部门通过发放“明白纸”,大力宣传,引导群众办证挂牌,自觉远离非标车,让治理行动目标清晰,有的放矢。
通过综合整治,推动涉及道路、企业、车辆、人员的突出风险隐患“动态清零”,有效防范了较大交通事故,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向好的局面持续巩固。

护好人:合力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潍坊市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不断提升路面通行效率、缓解停车供需矛盾。事故处理上,轻微事故视频快处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
公安交管部门利用卡口监控、二次识别等手段,对2025年以来本地逾期未报废、已注销仍有行驶轨迹的机动车开展路面查缉管控,依法严格落实处罚,全力消除隐患情形。
财政部门立足财政职能,强化经费保障管理,安排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经费,支持公安交警部门加强线索摸排。安排交通安全设施维护经费,支持对校园周边道路隐患开展集中整治。
在农村地区,公安交管部门对2023年以来发生过亡人道路交通事故的平交路,持续深化 “提视亮口”专项行动。通过清理障碍物、增设警示标志等措施,推进普通国省道、县乡道沿线平交路口、路侧接入口的隐患治理。
他们还推动政府层面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开展“马路市场”整治回头看。今年以来,全市共排查重点路段“马路市场”96处,推动整改86处。
在推进“畅行潍坊”过程中,潍坊市始终注重民生导向,让管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针对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联合教育部门与学校构建 “家校警”共建模式。引导家长落实错峰错时、“六秒下车法”“电动自行车四步下车法”等举措,实现接送学生车辆“即停即走”。
一位学生家长感慨:“现在,学校门口不堵了,接送孩子的效率高多了,每天都有交警在岗值守,我们心里觉得特别踏实。”
为破解“市容”与“繁荣”的两难命题,市城管局还对137处便民摊点群“升级扩容”,通过“限时定点、控制规模”,这既解决了摊贩的经营难题,又守住了城市“文明范”,让街头烟火气更浓、更有序。
如今在潍坊,一条条“民心路”正连接起千家万户。从打通300米“卡脖路”到缓解学校门口拥堵,从整治“马路市场”到增设便民摊点,潍坊的交通治理不再局限于“通行”本身。它已成为一种包容性发展的城市治理艺术,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来源:鲁网
编辑:韩佳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