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双百”攻坚在行动丨以改革破题 用创新赋能 潍坊安丘绘就城乡教育一体化新图景

2025-11-12 11:19

  新派讯 在潍坊安丘,“择校热”曾是多少家长心头的难题,而乡村学校的师资薄弱问题又让教育工作者忧心不已。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教育发展共同体改革的深入推进中悄然改变。

  这一改革的全面优化与升级,得益于安丘贯彻落实全市“百名干部破百题”行动部署要求,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由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牵头领题,统筹教育系统全员力量协同攻坚,创新探索出教育发展共同体改革新模式。

  安丘市实验小学与凌河街道中心学校开展示范课展示活动。

三种模式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安丘市创新构建了城乡结对协作型、集团办学融合型、创新学区整合紧密型三种类型的教育发展共同体,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顺畅流动。教师跨校流动近800人,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资源支持超3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如城里,现在看到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学生家长道出了许多乡村家庭的心声。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城乡结对协作型教共体的建立。11个覆盖市直优质学校18处、乡村薄弱学校43处的结对帮扶网络,让师资双向流动成为常态。与此同时,集团办学融合型教共体有效缓解了城区“择校热”问题。实验小学、青云山小学等6个教育集团,将先进学校的教学体系、管理团队和校园文化“植入”成员校,形成了“名校带多校”的辐射效应。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较改革前增长30%,让“在家门口上名校”从愿景变为现实。

  在镇街层面,学区整合成立紧密型教共体,通过资源整合,让农村小规模学校焕发新生。撤并9处教管办,整合成立10处紧密型学区,组建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一系列举措使镇域内学校平均办学规模扩大25%,教育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安丘市明德学校、南苑小学、石堆金冢子中心学校开展第一次大教研活动。

“三维赋能”机制激活教育内生动力

  为聚焦提升教学质量,安丘市创新名师指导引领、师徒结对成长和人才贯通培养“三维赋能”机制,全方位激活教育发展动能。

  ——名师指导引领机制推动优秀校干、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40余个市级名师工作室覆盖12个学科,通过“周小结、月研讨、季总结”的常态化教研机制,今年已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34个,形成优秀教学案例130个。

  ——创新实施的“1名名师带3名青年教师”机制,已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等1500余次。在健全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下,安丘市乡村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提升8个百分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增强。

  ——创新构建的“初高人才贯通培养”机制,破解了长期存在的“初高衔接不畅”难题。目前,设立的初高贯通培养班,为100余名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成长通道。

  安丘市实验中学与莲花山中学开展先锋名师讲堂协同教研活动。

协同管理促深度融合

  为避免教育发展共同体“联而不合、融而不深”,安丘市创新构建了协同管理体系。每月召开的党建联席会议,让各成员校能够共同诊断教学质量短板、师资结构失衡等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优质学校已针对薄弱学校开展培训指导500余场次。

  创新的“成效评价一体化”机制,将各成员校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纳入统一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奖惩直接挂钩,倒逼成员校深度融合。这套评价体系注重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其权重占50%,引导各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提质增效上。

  教学提升一体化机制则实现了“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教研、同步测试、同步分析”。今年,安丘市教育发展共同体联合开展教研活动1000余场次,实验中学、青云双语学校等单位获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5个,教育发展共同体整体教学质量较改革前提升10%。

新派融媒体记者:肖雪/文图

编辑:冯淑杰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

1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