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在潍坊安丘市石埠子镇西4000米的晏峪岭下,有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后韩寺庄村。1944年5月28日,一场载入山东省抗日战争史册的韩寺庄大捷在这里打响,八路军鲁中一团和滨海六支队两支部队接力作战,粉碎了驻潍县日军向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的夏季“大扫荡”。多年后,为了纪念在这场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先烈,铭记这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便在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设立了韩寺庄大捷纪念碑。
韩寺庄大捷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后韩寺庄村村广场的一角,这里是当年韩寺庄大捷的核心战斗区域。碑身正面,“韩寺庄大捷纪念地”八个大字苍劲有力,这是历史的铭刻,也是对先烈们的崇高敬意。纪念碑坚不可摧,寓意着抗日军民锐不可当的战斗意志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村里墙上的壁画生动再现了当年韩寺庄大捷的战斗场景。
走进村内,墙壁上的一幅壁画,生动再现了当年韩寺庄大捷的战斗场景。画面中,八路军战士冲锋陷阵,有的端着枪奋勇向前,有的与敌人展开激烈的白刃战,眼神中透露出无畏与坚毅;村民们也纷纷加入战斗,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敌。这幅壁画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历史的见证,让后人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日岁月。
1944年5月28日黎明,驻潍县日军400多人和伪军吴化文一部,加上魏景元大队、厉文礼部十团二营共1000余人,沿安(丘)召(忽)大路向南进犯,从岐山向南、向西进行拉网式“扫荡”。日军先头部队于当日上午10时左右抵达后韩寺庄村,随即占领村西北、村北、村东诸山头。日军气焰嚣张,在山头上摇旗呐喊,打炮鸣枪。
此前一日,八路军莒沂安大队已获敌情报告,驻王庄的鲁中军区一团一营和莒沂安大队立即兵分三路进行伏击,一路绕道登上果山南坡,一路占领长城岭一带,另一路在后韩寺庄村后方埋伏,已对日伪军形成包围之势。
是日上午11时左右,战斗正式打响。一阵枪声过后,汉奸部队惊慌失措,部分掉头回窜,日军恼羞成怒,掉转枪口打伪军,敌军乱作一团。日军先头部队受挫,从山头退下后撤。第三路八路军指战员勇猛截击,另外两路背后攻击,敌人腹背受敌,溃败后退。下午4时许,敌人大部逃入后韩寺庄村西南处的坟地,借地势藏于坟地中。八路军组织人员对坟地进行炮击,敌人隐于草木间向外放枪。下午5时,驻王庄鲁中军区一团一营赶来增援,枪声大震。敌人愈加恐慌,枪声乱作一气,随后从坟地退至村西一干涸池塘,又沿旁侧大沟继续南撤,向浯河方向逃跑。由于山路难行,追击受阻,敌人很快消失在林木间。
据史料记载,在后韩寺庄村共打死日军83人,随后,八路军滨海六支队给予逃走的日军以重击。
在韩寺庄大捷中,战斗最英勇的是鲁中一团二连,仅连长曹世范一人就在后韩寺庄村东刺死了7个日军士兵,该连被鲁中军区命名为“曹世范连”。战斗中,后韩寺庄村一带群众给予八路军有力支援。他们送水送饭,运送弹药,护送伤员。战斗结束,当地群众以丰盛晚餐慰劳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信心,成为安丘抗战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为庆贺这次战役的胜利,该村的干部群众自编歌谣,唱道:“夏季里,麦正黄,鬼子汉奸来扫荡,八路进攻来围上,放大炮,手雷响,手托大盖夺机枪,鬼子叫,汉奸慌,叽哩哇啦往后退,一退退到杨夏庄,抓壮丁,摘门板,忙把死尸运东洋。八路军,打胜仗,为的是呀保家乡,伟大的胜利大捷,多亏救星共产党。”
后韩寺庄现状
如今,韩寺庄大捷的战场早已变样,但抗日战歌代代流唱下来,红色故事也代代传承下来。后韩寺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中整齐的村居民舍取代茅屋旧舍,交通、水电、通信等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幸福指数连年提高。而韩寺庄大捷纪念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承载着安丘人民的抗战记忆,传承着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安丘人在新时代奋勇前行,为建设美好家园、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新派融媒体记者:刘燕/文图
编辑:冯淑杰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