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在潍坊昌邑市龙池镇北白塔村,庄严肃穆的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静静矗立。这里供奉着527位烈士的牌位——他们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烽火中牺牲的英雄。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建成于1945年7月,不仅是山东省现存极少数新中国成立前落成的抗日烈士祠,更是军民血肉情深铸就的独特历史坐标。2019年,这座烈士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
73岁的守祠人魏铁良轻轻抚摸着烈士的牌位,讲起了那段悲壮的往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昌邑县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在瓦城起义,诞生了昌邑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也是当时在齐鲁大地上创建最早的地方武装之一。
不久,七支队与八支队合编,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转战胶东、鲁北、鲁中,成为山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1945年,在接到命令奔赴东北战场途中,部队回到这里短暂休整。魏铁良说,为了让牺牲烈士的亲属有地方追思亲人,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七支队起义的地方建立一座烈士祠。
战火未熄,物力维艰。县委一声号召,周边村庄的工匠自带干粮奔赴工地,建筑物料由各区村无偿捐献,从2月破土到7月落成,整整五个月,工匠们齐心协力建成这座占地16亩的烈士祠。
守祠人魏铁良
“纪念碑的背面刻着391位抗日英烈的名字,都是寿光、昌邑、潍县参加抗日的烈士。我统计了一下,这些先烈牺牲的时候大都是二十几岁,超过30岁的不多。”魏铁良声音低沉。魏铁良对碑上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都了如指掌,“年龄最小的叫寇树贵,13岁参加八路军;牺牲时年龄最小的叫陈石头,才16岁;昌邑第一任县委书记张智忠,32岁牺牲。一个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他们毅然决然奔向抗日战场,将鲜血洒在了齐鲁大地上。”
抗战最艰苦时期,胶济铁路被日寇严控。昌邑北境的红色生命线——这条连接鲁中与胶东两大根据地,供人员往来、物资输送的唯一秘密通道渤海走廊就尤为重要。
为保卫渤海走廊,昌邑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由本地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在血火淬炼中成长壮大,先后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主力,奔赴更广阔的战场。昌邑县委亦不断组建新力量,村村皆有抗日的自卫团,至1940年底已壮大至万余人,成为根据地坚不可摧的基石。
80年岁月流转,如今,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已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数万人来此凭吊、学习,聆听血与火的故事。站在先烈血沃之地“浩气参天”的丰碑前,回望那段烽火传奇,信念如炬,照我辈奋勇前行。
新派融媒体记者:陆菁菁/文图
编辑:李新花 赵越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