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近日,在国家图书馆的展厅里,一件件潍坊红木嵌银作品光洁如镜,引得观众啧啧称奇。其创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志,正以这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潍坊故事。一直以来,周志以刀为笔,以银丝为墨,让这门源于潍坊的古老技艺,在修复国宝、创新表达和跨文化交流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周志展示作品《竹石》。
植根文脉
方寸红木讲述潍坊故事
7月25日,走进周志的工作室,“噔噔噔……”的敲击声清脆入耳。她全神贯注,将细如发丝的银线精准嵌入孔子画像笔筒的刻槽中,小锤起落间,银丝严丝合缝。橱柜里,《三羊开泰》《山水图》等众多寓意吉祥的作品琳琅满目。其中,刚完成的《竹石》尤为引人注目。作品将潍坊历史文化名人郑板桥及其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风骨,转化为立体的红木银丝画卷。劲竹的挺拔、瘦石的嶙峋,在深浅刻槽与银丝明暗的交织中跃然而出,成为潍坊文化的独特艺术载体。
作品《盛世吉祥》
周志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潍坊丰厚的文化土壤。她创作的另一件作品《盛世吉祥》,灵感来源于潍坊地标东风桥上的朝阳象。磅礴大气的构图,融合传统祥瑞纹样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入风筝、祥云、和平鸽等元素,并在大象背上驮起满载石榴、苹果、荷花等寓意美好花果的花篮。
《坊茨小镇》作品
“我希望通过嵌银技艺留住潍坊故事。”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志视每一件作品为宣传潍坊的文化使者,将坊茨小镇、潍坊风筝等本土文化元素不断融入创作。接下来,她将创作《鸢飞鱼跃》红木嵌银作品,展现奎文门、龙头蜈蚣风筝等潍坊符号。
“潍坊嵌银髹漆技艺作为潍坊特有的传统工艺,本身就是展示潍坊文化底蕴的载体。”周志表示,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她积极探索创新,除了在题材内容上深挖潍坊文化,更在形式上大胆突破,将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应用于挂坠、笔筒、发簪等日常文创用品,使这项曾经“高冷”的非遗技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传播得更广,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周志在创作。
守护国宝
潍坊技艺闪耀故宫殿堂
周志与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的缘分始于“一见钟情”。19岁那年的偶然接触,便让她倾心不已,从此师从第五代传承人陈增,潜心钻研。
对于周志而言,2019年在故宫修复文物是她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当时,故宫博物院专家组来到潍坊,为修复珍贵嵌银丝类文物遴选高水平人才。经过严格考核,周志凭借其高超、全面的技艺被选中,承担起修复故宫馆藏嵌银丝类文物的重任。
在故宫博物院,周志运用潍坊嵌银的精准刻槽、严丝合缝嵌银、多层髹漆打磨等核心技艺,对乾隆时期的紫檀木嵌银案桌、玉石底座等国宝进行修复。看到案桌上模糊的银丝回纹重现清晰华彩,故宫博物院专家给予高度赞誉时,周志感到无比自豪。“能带着家乡的技艺走进故宫,为国之瑰宝效力,是我莫大的荣耀。”周志感慨道,同时也向全国乃至世界证明了潍坊嵌银髹漆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
周志在国家图书馆展演展示。
携艺出城
无声传播潍坊魅力
周志的作品及其承载的技艺,已成为潍坊闪亮的文化名片。其融汇传统与创新的红木嵌银精品,频频亮相国内外重要展览。
从“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果展,到“历史的回声·青春的力量”——港澳与山东青年共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再到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周,甚至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交流舞台上,都能看到周志的身影和她的嵌银作品。她以精湛的技艺,不断向世界展示潍坊工艺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周志以非凡的匠心与深沉的文化自觉,在红木之上,用银丝编织着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文化桥梁,让潍坊嵌银这门古老技艺的光芒,在世界舞台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新派融媒体记者:隋炜凤/文图 李淑蒙/视频
编辑:冯淑杰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