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新派观察 | 从良法到善治的潍坊实践——写在潍坊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周年之际

2025-07-27 10:11

  十年立法路,潍州织锦绣。

  2025年,是潍坊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周年。十年间,潍坊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始终,推出了26部立足国家战略、切合地方实际、呼应时代需求、饱含民生温度的地方性法规。

  十年来,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立法“小切口”破解治理“大课题”,在绿水青山与广袤沃野间镌刻法治年轮。从优化营商环境到传承文脉守护城市记忆,从为大气污染防治寻找突破口到为出租车从业者出台暖心条例……26部落地生根的地方性法规,涵盖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为治理创新铺设制度轨道,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精心锻造“良法”到扎实推进“善治”,在法治轨道上护航经济腾飞、增进民生福祉,为全国地方立法实践贡献独具特色的“潍坊方案”。

  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抽样检测。

01


夯实法治之基

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滨海区临港路上,聚集着浙商“五牛”:国邦、新和成、万盛、京新、普洛得邦。他们的母公司都是上市企业,在滨海区生产基地都有全国领先的拳头产品。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企业就像“候鸟”,哪里发展生态好,就往哪里去。“浙商朋友圈”何以在这里不断扩大?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总经理范金皓的话一语中的:“17年前,我们从浙江一路北上选择了潍坊,现在回头看,选择是正确的。潍坊的产业基础好,产业协同非常完善,特别是在营商环境方面,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良好营商环境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潍坊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条例规定,建立了涉企执法阳光监督平台,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过频、过多等问题。据统计,涉企执法阳光监督平台运行后,涉企现场检查频次减少了30%以上。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条例》的出台,就是以法治护航发展环境。把近年来全市改革创新、服务企业的好政策、好举措,统一上升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地方性法规,同时,也向社会各界传递出潍坊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的鲜明态度。”潍坊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田元君说。

  发展是检验营商环境的试金石。仅在过去的一年,潍坊签约过5亿元项目258个、内资到位资金1094亿元,签约项目数、签约金额、到位资金均居全省第一。

  在“世界风筝都”潍坊,潍坊风筝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产业标识。位于坊子区的王家庄子村被称为“风筝产业第一村”,全国80%的风筝在这里制造。不只是王家庄子村,目前全市的风筝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0亿元,带动10万人就业。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彰显立法担当,去年《潍坊市风筝文化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一法规的出台为风筝文化的保护传承、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潍坊农业领跑全国,高端农业是潍坊的“家业”,潍坊像爱惜眼睛一样重视农业这块“金字招牌”。获批地方立法权后,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就是从法治层面护航农业大市发展的《潍坊市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条例》。这部法规搭建起“四统一定两确保”的制度框架,为蔬菜用药“划红线”,从源头守护“舌尖安全”。

  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如今“潍坊农品”成为绿色、安全、高品质的代名词。“《条例》为我们在全国率先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去年我们共完成70余个果蔬品种抽样检测8万余批次,国内外标准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基于这样的优势,济南海关在安丘实施农产品出口通关便利化先行先试试点。”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刘炳刚介绍。

  立足本地特色产业,以高效的立法步伐,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推出一批批聚焦实践、回应急需、前瞻引领的地方性法规,集法治矩阵之合力,谋高质量发展之胜,发展蓝图落地为生动实践。

  十年来,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法规制度供给。《潍坊市会展业促进条例》为这座“会展之城”注入了新动能;《潍坊市快递条例》让“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的名片更加闪亮……夯实法治之基,为更好潍坊建设提供着钢筋铁骨般的支撑和澎湃不息的信心。

  青州古城夜景

02


织密法治之网

守护历史文脉与绿水青山

  走进青州古城,青石巷里,唐宋的风还停在飞檐翘角;偶园深处,明朝的月光依旧洒在假山瘦皱。当状元牌坊的影子和网红咖啡店的招牌在石板路上重叠,北魏的佛雕正与抖音直播共享同一缕晨光——这活着的历史,让三千年未改的齐韵融入城市风骨。

  千年古城得以生机蓬勃,得益于《潍坊市青州古城保护条例》。2017年2月,青州古城旅游区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既为青州带来巨大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同时也对古城的维护、修复等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当时古城区域内管理体制不理顺,市场秩序混乱,部门职责亟待厘清,需要结合实际作出具体规定,以明确执法依据;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古城整体保护与维护公民正当权益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立法加以平衡。这是当时我们迫切需要立法的背景。”青州古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玉梁介绍道。

  立法要引领风气之先、契合百姓所盼。如何让历史遗存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古城百姓共享时代红利?经过充分调研与反复论证,2019年《潍坊市青州古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一部条例,提升了青州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近年来,青州市改造提升古街古巷116条,修复建设古迹古建36处,建成各类展馆10处,复原标志性建筑4座。立法留住了古城文化的根脉和难以割舍的乡愁,也不断增强游客的认同感、居民的幸福感、发展的持续度。

  不仅是《潍坊市青州古城保护条例》,潍坊市人大常委会相继出台《潍坊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潍坊市文物保护条例》《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4部法规,不断健全的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为赓续城市文脉筑牢法治根基,让千年风雅在制度守护中生生不息。

  从沂山松涛到白浪湿地的鹭影,潍坊把“两山”理念种成连绵的生态长廊,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生态保护领域立法:

  ——《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与《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让“潍坊蓝”成为日常;

  ——《城市绿化条例》与《古树后备资源保护规定》让钢筋铁骨的城市里跳动着绿色的脉搏;

  ——《海岸带保护条例》筑牢158公里海上绿色长城。

  织密法治之网,守护历史文脉与绿水青山,潍坊在历史与现代、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了最优解。

03


凝聚法治之力

回应群众美好新期盼

  “地方立法要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在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越能解决群众所急、保障群众利益,法规就越能得到群众拥护、实施效果就越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法制委主任委员扈洪波表示。

  回望十年立法路,带着温度的“小切口”立法结出了硕果。

  四年前的夏天,在市委召开“出租车驾驶员座谈会”上,部分出租车驾驶员代表谈到:“我们这些老师傅经验丰富,身体也都硬朗,能不能让我们多干几年?”这个朴实的诉求,催生了潍坊首部“小快灵”法规——《潍坊市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

  市交通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立法建议。经过调研,市人大常委会认为,聚焦放宽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年龄等突出问题,制定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是必要可行的,随即以精准解决问题为导向,出台了《潍坊市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

  从调研到出台仅用3个月,驾驶员从业年龄上限由法定退休年龄放宽至65岁,这是“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生动注脚。

  “这次立法采用简洁明了、高效务实管用的‘小快灵’方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切实体现。”“这样集聚民智、反映民意的法规让法在百姓心里立得住、扎深根、开繁花、结硕果。”许多人大代表感慨道。

  这样的立法速度与温度,在潍坊已成常态。在《潍坊市物业管理条例》制定过程中,立法调研组连续十几天到老旧小区调研走访,记录下“飞线充电”“电梯老化”等百余个具体问题;《潍坊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起草时,上万份调查问卷让市民的“吐槽”变成了法规条款。在制定《潍坊市供热条例》时,工作人员带着温度计走访了300多户家庭,最终将供暖温度标准从18℃提高到20℃,这两度之差温暖了整个潍坊的冬天。

  正如潍坊市立法咨询专家、山东求是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马东宁所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法规,就像为城市量身定制的衣裳,既合身又暖心。”

  立法有温度,民生总关情。市人大常委会把人民心声作为地方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潍坊市物业管理条例》《潍坊市电梯安全条例》《潍坊市供热条例》《潍坊道路交通安全条例》《潍坊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陆续出台,用法治力量解决一批长期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困难。

  实现法为民所立、法为民所信、法为民所用,需要过硬的作风保障。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同志们回忆起每个条例的起草修改过程时都记忆犹新:“我们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实行调研与起草、修改同步。坚持一线工作法,动笔之前先动脚,必须要实地走访调研,这样才能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条例修改时也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召集条例涉及的相关部门座谈讨论,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二是坚持开门立法,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在条例起草、修改的过程中,我们按照法定程序,先后采取专函、登报、网站发布等方式多次征求包括市级领导、政府部门、人大代表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从工业园区的你问我答,到生产车间的实地调研;从田间地头的走访恳谈,到城市社区的街巷议事……十年来,数百条带着烟火气的建议化作丝缕,汇入26部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法规。

  每一部饱含潍坊速度、精度、温度的地方性法规,都是对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每一部条例的落地,都为城市发展增添坚实筋骨与温暖底色。

  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潍坊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高质量立法助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新派融媒体记者:石莹/文图

编辑:赵越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

27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