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城市封面人物》栏目,聚焦身边的感动,诠释潍坊城市精神,展现新时代潍坊人风采。通过开屏展示、平台热推,讲好潍坊故事,传播潍坊声音,让更多人看见“身边的榜样”,汇聚起推动更好潍坊建设的磅礴力量。活动由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中共潍坊市委社会工作部、潍坊市文明办主办,潍坊市融媒体中心承办。本期封面人物是潍坊市老年大学学员,山东省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员、潍坊市红色故事宣讲员丁桂英。
新派讯 金秋时节的潍坊,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在奎文区广文街道的一个普通民居里,76岁的丁桂英正在整理她的老照片。这些泛黄的影像记录着她的人生轨迹,也见证着共和国76年来的发展历程。
“我是1949年生人,和新中国同龄。”丁桂英微笑着翻开相册,眼神中流露出自豪与感慨。作为“共和国同龄人”,她的人生与新中国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连,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映照着国家发展的时代印记。
青春岁月 在困苦中磨砺坚韧品格
丁桂英的童年记忆始于潍城区大于河畔的小村庄。“常年主食就是地瓜、土豆,能吃上干粮就是奢侈。”五岁那年,舅舅用独轮车将她送到父亲工作的潍坊城区,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当年,品学兼优的丁桂英考上高中,姐姐也同时考上大学。然而家庭负担让父亲做出艰难决定,供姐姐上学,丁桂英辍学打工。“我哭了三天三夜,但最终还是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回忆起往事,丁桂英语气平静。她进入饮食服务公司当合同工,选择最辛苦的洗毛巾工作,每天从早干到晚,累得直不起腰。
第一个月的工资27元,她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的眼泪和父亲的沉默,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白天辛苦工作,晚上努力自学高中课程,这份坚持为她日后的人生转折埋下伏笔。1971年,她凭借出色表现转正并被提拔为企业中层骨干。
改革浪潮 勇当时代弄潮儿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30岁的丁桂英做出惊人决定,下海经商。
“那时候只要能够进到相机,回到潍坊立马就会被买走。”她创办了潍坊第一家摄影器材公司,一个月有20天要在外奔波,跑遍青岛、济南、上海、广州等地寻找货源。在没有物流、没有网络的时代,她靠着双手闯出一片天地。从照相器材、广播影视录像器材,到彩扩冲印及彩色放大,再到文化用品、钢琴等娱乐乐器,公司营业额翻番增长,成为当时的纳税大户。
生意成功后,埋藏心底的大学梦重新燃起。40岁那年,经过两年苦读,她终于考上大学。当她将证书递给父亲时,父女间多年的心结彻底解开。“父亲问我‘还生我的气吗’,我抱住他放声大哭。”这一刻,所有怨恨得到了彻底的和解。
金色晚年 多重身份续写精彩人生
如今,76岁的丁桂英身兼多职,潍坊市老年大学学员、山东省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员、潍坊市红色故事宣讲员。这些身份让她的晚年生活充实而精彩。
在潍坊市老年大学,丁桂英是追求进步的学员。她不仅学习普通话,还选修了红色文化、书法等课程。“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座右铭。”她说,在老年大学找到了新的学习乐趣,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作为省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员,她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宣讲中。《我与父亲的故事》《改革开放伴我成长》等宣讲内容深受群众欢迎。她带领社区的退休人员普及普通话,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50多人,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
“作为红色故事宣讲员,我有责任把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丁桂英经常深入学校、社区,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2024年,她被评为潍坊市优秀红色故事宣讲员。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丁桂英身上。她轻轻抚摸着那些记录着岁月痕迹的老照片,语气平和而坚定:“何其有幸,与国同龄。能够亲身见证并参与祖国从贫弱到富强的伟大历程,是我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
从青丝到白发,从贫困到小康,丁桂英用行动诠释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真谛。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与祖国一起成长,共同创造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道出了心底最真挚的祝福:“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策划:姜健 李敬友
视频剪辑:尹宁
海报设计:苑清芳
编辑:朱明洁 王洁钰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