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在城市治理中,解决老旧小区的“疑难杂症”最能考验基层服务的精度与温度。近日,潍坊高新区新城街道富华社区通过“小单元”自治模式,成功破解了大洋小区长期存在的非机动车充电难题,为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建成于1994年的大洋小区仅有30户业主,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且长期没有物业服务企业入驻。“户数太少,没有利润空间”,将专业的充电桩施工单位挡在了门外。小区“飞线充电”现象丛生,成为公共安全的显著隐患,治理需求极为迫切。
楼栋长(右)向居民解释安装情况。
面对这一难题,富华社区没有简单“禁止”,而是主动向前一步,化身“牵头人”和“协调员”。社区党委积极联系对接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反复实地勘察、多方论证,最终量身定制出一套极具操作性的“小单元、分户式”解决方案——不再追求建设集中式的公共充电区,而是巧妙利用现有空间和电路资源,计划从三个单元的门口,分别引导各户居民从自家电表箱单独接线,将电源安全铺设至各自位于一楼的储藏室门口,为每户安装独立的充电插座。
“这一方案直击两个‘痛点’。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建设成本与运营收益不匹配的商业性难题,由居民使用自家电能,消除了施工单位对‘无利可图’的顾虑;二是切实考虑了居民的经济负担和使用习惯,‘一户一表’用电,费用清晰明了,且安装在家门口,便捷性高,有效避免了因公共充电桩收费高、距离远而导致‘装而不用、继续飞线’的尴尬局面,确保了设施的利用率。”富华社区党委书记李明霞向记者说。
社区工作人员征求意见。
好方案离不开居民的支持。为确保这一创新举措顺利落地,社区严格遵循“居民事、居民议”的原则,将设计方案、费用承担等细节一一公示,组织开展了全面的意见征求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小区楼栋长周少美积极协助社区上门沟通解释方案,收集反馈意见,更全程参与了施工协调的每一个环节。遇到现场施工条件与预想不符等特殊问题时,周少美第一时间与社区工作人员、施工方共同讨论,就地协商寻求最优解。
从精准把脉痛点,到创新提出“小而灵”的方案,再到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洋小区充电桩的成功加装,是社区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写照。
在老旧小区治理这篇“大文章”中,并非只有“大拆大建”一种解法。以人民为中心,俯下身去倾听,富华社区工作人员创新思路破题,充分发挥如楼栋长、老党员等基层“关键小事”热心人的积极作用,在有限的条件下,精准施策,办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小事”,有效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派融媒体记者:刘晓杰/文图
通讯员:冷元杰
编辑:冯媛媛 祝超 李爱花
一审:慈兆庆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