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市前期评选出的“40年·40人”杰出人物,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行业,是潍坊人民团结奋斗、实干担当的杰出代表。在冲刺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的关键节点,为全力营造学先模、鼓干劲的浓厚社会氛围,汇聚“走在前、挑大梁”的磅礴力量,鼓舞全市上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更好潍坊书写精彩答卷,开设“学习榜样 争做先锋 ‘40年·40人’风采”栏目。
新派讯 红瓦白墙的小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草木葱茏,果蔬产业园里生机盎然,文化广场上,村民笑开颜……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前阙庄村群众说:“我们村现在不仅环境美,家家户户还住上了新楼,出门就有文化大院,唱唱歌扭扭秧歌,日子别提多滋润了。能有现在的好生活,于书记应当记‘首功’”。
于英智
村民口中的于书记,就是前阙庄村党支部书记于英智。
前阙庄村现有村民302户、892口人,党员45名,耕地1700亩。近年来,在于英智的带领下,前阙庄村经过土地流转、旧村改造、村企联建、项目建设、三化改革、产业融合六个阶段,实现了“六步发展、六步跨越”,走出一条“红色引领、文化润育、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振兴路子。2024年,村集体总资产达到5.2亿元。现在的前阙庄村环境优美、村风和美、群众幸福,是远近文明的全国文明村。
“2004年以前,‘前阙泥,粘死人’是当时前阙庄村的写照,每逢下雨天村民都出不了门。”前不久,于英智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前阙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的账目上没有一分钱,党组织涣散,群众矛盾很多,是经济开发区出了名的贫困村。
于英智(左一)在蔬菜大棚查看蔬菜长势。
当时的于英智已经在外面打拼20多年,靠自己的诚信经营和艰苦创业,有了自己的两家公司。面对村里的现状,于英智坐不住了。他抱着要为村庄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出力的想法,不顾家人的反对,回到村里竞选村干部,将自己的家从城里搬回农村,立志要让村庄换新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于英智顺利当选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作为村里的“领头雁”,他多方筹集资金,个人带头捐款,并无偿提供施工机械,发动全体村民齐上阵,利用四个月时间,顺利完成村内9条大街、26条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彻底改变了村里“晴天车过一身土,雨天行路车骑人”的面貌。
于英智(右一)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为了让村民能够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于英智带领村“两委”干部东奔西走,到处“争”政策、“跑”资金。筹集到资金后,用两个多月时间将自来水引入各家各户。
“那时候,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于英智说,2009年4月,他们抢抓机遇,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率先启动旧村改造。2010年10月,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全部交付使用,村民未出一分钱就住进了楼房。在住房设施配套上,于英智按照“城市标准、一步到位”的原则,实现雨污分流,并建设了老年公寓、医疗服务中心、换热站等附属设施,让村民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于英智(左一)在鹌鹑养殖基地查看建设进度。
乡村要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于英智深知这个道理。如何做活“土地文章”,让村民富起来?
于英智带领群众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着力打造省级东篱田园综合体项目,相继建成番茄大世界、东篱健康产业园、智能果蔬产业园、鹌鹑养殖基地、飞龙食品等产业园区,建设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一体五园一基地”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出“小社员”“小神农”“鲁大鲜”“黄御元”“飞龙”牌等东篱品牌家族。同时,于英智勇于探索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方式,规划建设红色前阙展馆、潍县萝卜科技文化馆,打造四季东篱观光带、千亩采摘园,开启玉阙号小火车美丽乡村观光游,打响了“传红色精神、品玉阙文化、游美丽乡村”的乡村旅游品牌,走上了多链条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于英智(右一)和飞龙食品工作人员研究项目的规划设计。
当下的前阙庄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这二十多年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干好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比干好一个企业老板更自豪、更有意义。”于英智说,为村里群众谋幸福,让大家伙儿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他不变的初心,也是他最开心的事。
人物档案
于英智,男,中共党员,1963年1月出生,潍坊寒亭区人,现任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前阙庄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回村任职以来,带领全村采取土地流转、旧村改造、村企联建、发展项目等措施,将前阙庄村发展为村集体资产达5.2亿元、经济收入1016万元的“全国文明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润育、融合发展、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齐鲁先锋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攻坚克难奖”等荣誉。
来源:新派客户端
编辑:李新花 李婕宁 王誉林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