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不到20年的时间,公司面积从100平方米扩展至50000平方米,员工从20人发展到300多人,位于潍坊经济开发区的山东中创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这列“高速列车”正在蓝色海洋生物领域加速奔跑。公司发展好不好,关键得靠“领头羊”,王孝伟既是公司创始人,也是研发人员。他常年亲自带队投身研发,加大人才引进和科技研发力度,在挖掘海洋生物资源、打造大健康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王孝伟介绍车间产品生产情况。
“放着稳定收入不要,自己创业失败了怎么办?”“创业需要一直投入资金,时间和精力都耗不起。”2006年,王孝伟决定辞去稳定的工作自己创业时,身边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当时就是想搏一把,让人生不虚度。”9月1日,王孝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辞职后,他研究过很多领域,最后决定将创业方向定在自己熟悉的生物医药领域。
创业路上,有泪水也有汗水。2008年,王孝伟在潍城区彩虹路选址开始创业之路,资金、设备、人才等问题就像是“拦路虎”。面对这些问题,他没有退缩,而是努力寻找破解方法。2012年,他将公司搬到潍坊经济开发区北城街道,在新的地域开拓发展版图。
作为一家海洋生物开发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创从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研发团队建设,重视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引进与培养,并持续吸引优秀的高端技术人员加入公司,打造高质量研发人才团队,从而为公司发展及产品研发升级注入动能,做强做优主业,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为了让企业做大做强,我们注重科技投入。只有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产品创新研发才能有保障。”在王孝伟看来,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定海神针”。2013年,王孝伟组建研发中心,经过多年发展,研发队伍不断扩大,由当初的几个人扩展到现在的60多人。
目前,中创和3位院士及团队分别成立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组建高层次科研团队,规模达100余人;成功投资引进潍坊创业大赛项目并完成公司注册及成果转化工作。此外,还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团队建立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关系。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王孝伟更加注重产品研发这一块。“专注去干一件事,才能干好。”王孝伟介绍,他们定位源自海洋生物的天然原材料开发利用,打造源自海洋生物的健康原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研发、生产、进出口贸易和销售于一体的生产脉络,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现代农业以及环境改良和水处理等领域。
王孝伟(左)和技术人员交流菌种培育情况。
企业发展之路,有艰辛,有收获,有喜悦。如今,中创在海洋生物领域成功开发海洋酵母β葡聚糖、海藻多糖等原代菌株及生产工艺;在源自海洋生物的后生元、外泌体研发方面取得技术突破,跻身国内第一梯队。在代谢综合征健康干预技术领域实现国际化突破,目前已将该技术与现代啤酒酿造工艺融合,研发出可调节尿酸、血糖等问题的功能性啤酒,这项技术已获得2025年青岛市食品行业科技创新二等奖,并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在现代农业领域,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原代菌株,经诱导定向发酵获得广谱抑菌脂肽原料,成功实现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领域的抗生素替代。
产品是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中创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的驱动。
“认准这个对的方向,就要一直坚持下去。”王孝伟表示,创新尤为重要,他们组织技术人才走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同时,将人才引进来现场交流指导学习。在他看来,日常的创新与积累,能逐步推动行业发展。如今,他们的产品已经走向国际市场。
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生态。王孝伟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合理的规划、引导,很多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政府抓‘大’,创造适合整个行业的生态,企业在其中做好自己的事情,将主营业务做深、做扎实,做到行业领先。当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一种状态,整个生态链的打造就完成了,再加上政府合理引导,通过资金、政策的扶持引入更多企业,筑得‘金窝’才能引得‘金凤凰’。”
持续的前进才是公司发展的源动力。王孝伟表示,今后,他们将坚守“传承·创新”的理念,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以一颗匠心,专注产品研发,把产品做精,将公司打造成立足海洋生物领域的标杆。
新派融媒体记者:刘晓杰/文图
王峤/视频
编辑:陈晓芳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