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8月31日上午,潍坊诗词学会主办的“韩同运先生诗词创作学术研讨会暨精品创作理论研讨会”在潍坊奎文区樱园社区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既是对韩同运数十年诗词艺术成就的崇高致敬与深入探讨,亦是潍坊诗词界响应中华诗词学会、山东诗词学会诗词精品创作号召,推动诗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
山东诗词学会特邀咨询、潍坊市第十三届政协副主席、潍坊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树亮在会议筹备阶段多次了解情况、提出指导意见,并向研讨会提交了题为《双重身份的田园歌者:韩同运先生传统格律诗创作研究》的论文书面交流稿和祝贺诗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潍坊诗词学会会长郭顺敏出席研讨会,提交了题为《韩同运田园诗词的农业美学与乡土诗学的时代特质》的书面交流论文并作总结讲话。潍坊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李永明主持研讨会并简要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韩同运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同时向潍坊诗词学会捐赠了自己的诗词集《吟稼斋稿丛》一书。潍坊诗词学会副会长张玉欣、管恩锋、李万瑞、王立军,各县市区会长、副会长以及潍坊诗词学会部委院处负责人共30人出席研讨会。15位专家学者和诗友围绕韩同运的艺术成就、创作特色以及对当代诗词精品创作的引领作用,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交流。
韩同运年近九旬,德艺双馨,是潍坊诗词学会七位发起人之一和创会顾问。他自觉践行精品创作理念,数十年植根“三农”笔耕不辍。诗词作品以质朴无华的语言、真挚深沉的情感,抒写对家国的无限挚爱;其诗词理论文章闪耀着独到的艺术见地,蕴藉着深厚的个人学养。
韩同运对潍坊诗词学会举办这次研讨会表示衷心感谢,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感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创作。诗人要学会做人,为人民大众代言。要动真情,用实感,下真功夫,写出使人愉悦、催人奋进的好诗。二是坚持融汇古今。古体诗是中华诗词的源头根本;近体诗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应宜古则古、宜今则今、宜新则新。三是要坚持写好自己的“吟稼诗”。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要为潍坊诗词事业发展、为繁荣中华诗词文化奉献终生。
郭顺敏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韩同运对潍坊诗词学会作出的贡献和创作成就。她说,韩同运以“农艺师”与“著名诗人”的双重身份,为我们开辟了独特的诗词天地。他的作品既是记录农事的“日志”,也是承载情怀的“心灵史”,堪称“泥土的诗学”——无论是将农业术语自然融入古典格律,还是用精准炼字勾勒农作物形态与品格气质,都让乡土题材有了一种清新的表达。同时,跳出了传统“悯农”的悲情框架,转而书写劳动者的尊严、价值,既展现科技进步带来的乡村变迁,又赋予作物历史厚重感与民族精神,实现了审美升华。值得关注的是,韩同运的诗词章法中暗含“农耕逻辑”,或依循“播种、耕耘、收获”的农事节奏铺陈,让作品既有严谨结构,又具鲜活生命力。
郭顺敏要求广大会员从七个方面借鉴韩同运诗词创作的经验做法:一是让“专业”成为“风格”,鼓励各行各业的诗友将本职领域的知识、术语融入诗词,让格律间绽放不同职业的独特光彩;二是让辛苦“劳作”成为文学“审美”,摒弃对苦难的刻意渲染、对乡愁的过度消费,转而书写劳动中的尊严、价值,让平凡劳作焕发生命之美;三是让“此地”成为“此时”,立足潍坊的地域文化,却不局限于一方水土,聚焦当下的生活图景,让“地方性”作品承载“时代性”内涵,让“潍坊故事”引发“诗人共情”。四是将古老的题材放在我们这个时代背景下去观察和抒写。五是让关注精品、创作精品、传播精品、推荐精品成为信念和追求,通过每个人、每个组织、各层各级来抓精品,从而形成一种追求精品的新诗风。六是把提高自身素养作为诗词创新发展的根本。七是我们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志存高远,迈向更加广阔的诗词曲赋创作天地。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各县市区诗词组织提交的论文30篇,经编委会认真审阅、评议,最终遴选出28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汇编成《韩同运先生诗词创作学术研讨会暨精品创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新派融媒体记者:冯淑杰/文
编辑:王洁钰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