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志愿之城 温暖潍坊 | 关注儿童科普教育 护航儿童健康成长

2025-08-31 19:25


  志愿者向孩子们讲解低压气体在高频强电场中的放电现象。

 爱心档案 

构建科普生态圈,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小朋友们,看这里,这幅画的寓意非常深刻,谁能看懂其中的奥秘,可以举手发言……”近日,一场有关用电安全的趣味科普活动在坊子区凤凰街道西白羊埠社区举办,志愿者用一件件绘画作品向孩子们讲解如何正确用电。

  为提升辖区儿童科普认知素养,关注儿童健康成长,聚焦科普提质增效,2023年,西白羊埠社区整合社区科普馆、周边学校及家长志愿者等资源,创新推出“科普无边际・馆校零距离”志愿服务项目,构建起“五位一体”科普生态圈。截至目前,该项目共有160名志愿者参与,举办56场活动,为辖区280名儿童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收获良好的社会反响。

  志愿者向小朋友们讲解“电影原理”。

 暖心故事 

科普活动进社区,传递温暖力量

  6岁的小辉是个出了名的“小闷葫芦”——在幼儿园不主动说话,总躲在角落,别人和他说话,他要么点头,要么摇头,很少开口。小辉的妈妈因此特别着急,听说社区有科普活动,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带他参加。

  第一次参加“科普手工制作”活动,小辉坐在角落里,看着其他小朋友做“太阳能小车”。志愿者小林注意到他,走过去递给他一套材料,说:“我们一起做好不好?你看,这个小车只要有阳光就能自己跑起来。”小辉犹豫了一下,接过材料,却迟迟没有动手。志愿者没有催促,而是一边做自己的小车,一边讲解步骤:“先把车轮装在车架上,再把太阳能板固定好,最后连接电线……”

  没想到,小辉看着看着,突然指着车架上的小孔说:“这里是不是应该先穿电线,再装车轮。”志愿者惊喜地说:“你说得对!这样装电线更方便,你真聪明。”得到肯定的小辉眼睛亮了一下,开始慢慢动手。虽然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但志愿者小林一直陪着他,耐心指导。当小辉的太阳能小车在阳光下慢慢移动时,他嘴角微微上扬,小声说了句:“它动了。”

  志愿者与参与科普活动的家长孩子们合影。

  从那以后,小辉经常来参加科普活动。在“防灾减灾”主题活动中,他跟着志愿者学习包扎伤口,虽然动作有些笨拙,但格外认真;在“科普绘画”活动中,他画的“未来消防车”充满创意,还被贴在社区公告栏展示。渐渐地,他开始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分享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主动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小辉的妈妈和小辉参加亲子活动时,经常能看到他和小朋友们说说笑笑的样子。儿子的改变,让妈妈很感动。有一次,她拉着志愿者小林的手,眼眶泛红地说:“以前我总担心他不合群,没想到科普活动让他变得这么开朗。现在他回家会主动给我们讲科学知识,还会自己做小实验,整个人都自信了。真的太谢谢你们了!”

  志愿者向孩子们科普如何安全上下楼梯。

 城市温度 

志愿服务赋能社区科普的创新实践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孙瑞荣

  坊子区西白羊埠社区“科普无边际・馆校零距离”志愿服务项目,以科普为核心抓手,以志愿服务为重要载体,构建起资源协同、服务精准的社区科普新范式,为基层社区激活科普育人价值、推动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社会价值层面分析,该项目不仅是科普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社区治理的生动体现。该项目通过志愿服务串联起社区、学校、家庭三方,推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让社区不再仅是居住空间,更成为儿童成长的“第二课堂”,这正是潍坊“志愿之城”温暖底色与育人价值的深度融合。

  西白羊埠社区的实践证明,当志愿服务与社区科普需求精准对接,既能激活基层资源的潜在价值,又能为儿童成长注入持久动能。这种以儿童为中心、以资源协同为支撑、以志愿服务为纽带的模式,不仅丰富了“志愿之城”的服务内涵,更为基层社区探索科普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策划:高文 齐英华

新派融媒体记者:马宇琪/文

图片为资料图,由西白羊埠社区提供

编辑:张永超 孙锦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

4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