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五井战斗:烽火土地上永恒的精神坐标

2025-08-27 10:44

  新派讯 在潍坊临朐县五井镇,时光的车轮静静滚动,承载着一段无法磨灭的抗战记忆。1939年10月的五井战斗,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略战术,击退日伪军的偷袭,在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这片烽火土地上永恒的精神坐标。如今,走进五井镇探寻那些留存的战斗旧址,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村庄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五井镇区新貌。通讯员 李志强 摄

  近日,记者来到临朐县五井镇寻访当年五井战斗的印记。五井战斗最先在五井东门打响。东门位于五井镇政府驻地的临朐四中附近,86年弹指一挥间,这里早已建成一片沿街房和居民楼,人来人往,难寻当年的战斗痕迹。

  相比东门,北门还残留着些许当年的痕迹。从北门往北,一条狭长的小道蜿蜒伸展,小道两侧的石墙便是当年的围子墙,历经岁月的打磨,石头变得光滑圆润,无声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顺着青石板小道继续往北走,不远处是一座三孔石桥——“五井桥”,桥附近便是当年八路军伏击伪军的主要战场——黄龙沟。解放前这里曾是一个集市,十分繁华。如今这里鲜有人踏足,偶尔有微风吹过,草丛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战斗故事。

  1939年10月25日凌晨,村外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钱钧爬上东门门楼,看到大批日伪军正向五井东门运动,村东约一公里的莲花山制高点也已经被日军夺占。钱钧一面派人到茹家庄村向支队长马保三汇报,一面积极商议作战方案。战斗一打响,300多名伪军仗着日军猛烈的火力掩护,向东门发起疯狂进攻,八路军依托坚固的围子墙和居高临下的优势,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当年北门的围子墙被保留了下来。

  伪鲁南警备军副司令王德平一看强攻不行,便令部下将百姓没运回家的高粱秸、玉米秸堆在东门门口,企图用火烧毁大门和门楼。敌人一点火,钱钧便命战士把手榴弹投向火堆,燃烧着的秸秆反向敌人飞去,把伪军烧得鬼哭狼嚎。天渐渐亮了,伪军见东门难以攻下,便利用村北黄龙沟作为掩护,向五井村北门方向迂回,企图从北门发起突然袭击。

  在东门城楼上指挥战斗的一营营长李福泽发现敌人的图谋,命令副连长鲍汉源带一个排出北门,抢先埋伏在黄龙沟北沿的土坎上,准备给偷袭的伪军迎头痛击。偷袭的伪军刚走到北门附近,鲍汉源一声令下,一阵排枪、手榴弹打得敌人一时乱了阵脚,抱头鼠窜。

  伪军被击溃后,日军被迫退回到莲花山上,负隅顽抗。钱钧调整部署,集中兵力围歼龟缩在莲花山上的日军。经过激烈战斗,莲花山重新回到我军手中。

  五井战斗前后历时17个小时,共击毙日军30余名、伪军40余名,俘伤敌120余名。日军中队长木莫、小队长岩井、石日,均在这次战斗中毙命。经清理战场,八路军缴获轻重机枪四挺、迫击炮一门、掷弹筒两具、步枪百余支、弹药一宗。

  五井战斗结束后,八路军为进一步从政治上打击敌人,削弱其士气,将日军尸体摆放在莲花山顶的莲花庙走廊上,然后派人给驻临朐县城的日军送去一封信,信的大体内容是要求他们前来处理日军的尸体,并告诉他们我军“誓死打败日军,收复失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几天后,日军从胶济线上调集三四百人,来到莲花山下,乱放一阵枪,慌慌张张地把尸体搬走,走时也留下一封信:“八路军驻五井部队麾下:贵军人道主义,本军钦佩,留下的尸体完整无损,特致谢意。”

  1939年11月3日《大众日报》在题为《庆祝临朐大胜利》的社论中盛赞这次战斗“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是“山东抗战两年来的最模范的胜利战斗”。为铭记五井战斗这段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党性教育,临朐县五井镇建起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旧址纪念馆,详细记载五井战斗发生的前因、经过、结果和战斗意义。

  如今,五井镇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经历战火洗礼的土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村庄里,一幢幢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宽敞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随处可见。村民们依靠勤劳的双手,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一代又一代的五井人奋勇前行,在新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新派融媒体记者:刘燕/文图

署名除外

编辑:韩佳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