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平畴织锦 沃野嬗变——潍坊安丘生态农业观察

2025-08-27 09:48

  新派讯 清晨,潍坊安丘市金冢子镇兴隆官庄村还笼罩在薄雾中,村民韩玉山已经在他的“彩虹梨”园里忙碌起来。“去年我这8亩梨,纯收入18万元。以前种普通作物,刨去成本一年剩不下3万元。是这‘彩虹梨’改变了我的生活。”老韩高兴地说。

  这颗早酥红梨,不仅是老韩一家的“致富果”,也成为了观察安丘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窗口。

从“土里刨食”到“特色生金”:“一村一品”的特色转型

  安丘的农业转型,始于一个个村庄的主动改变。过去,传统作物效益不高,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一度面临“谁来种”的难题。转变来自于“一村一品”战略的逐步推进。

  同属金冢子镇的北南戈庄村则尝试了更多元的路径。党支部领办的泊洋果蔬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和标准,让黄金蜜桃和大樱桃拥有“电子安全码+生态原产地溯源码”双标识。“桃子还没熟,订单就来了。”北南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瑞春说,“扫码可溯源,消费者更放心,价格也比普通市场高出三成。”

  这些特色农品的诞生,源于对本地资源的重新认识,也离不开农户对生态种植方式的接纳。“一村一品”不仅为村民带来收益,也增强了大家“靠山养山、靠水护水”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凌河红芽姜生态种植基地

从“星星之火”到“集群绽放”:“一镇一业”的生态合唱

  “一村一品”的成功如石击水,涟漪扩散,相邻村庄纷纷借鉴,同类产业开始集聚。安丘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引导推动农业转型进入“一镇一业”的新阶段,实现从“点”到“面”的发展“转身”。

  石堆镇的草莓产业是这一进程的典型案例。面对原先零散种植、效益有限的坡地,镇里明确以草莓为主导,通过组织创新和科技投入推动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流转土地,建成36座标准大棚;镇党委对接高校资源,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草莓亩产提高20%、售价增长40%。短短时间内,170亩核心区带动周边400亩种植,帮助群众增收超过1200万元——曾经的贫瘠坡地,成了高产高效的“甜蜜”之地。

  与此同时,大盛镇则探索了“芦笋+金蝉”生态种养模式。金蝉吸食芦笋根系汁液生长,其蝉蜕和排泄物反过来肥沃土壤,促进芦笋生长,形成共生系统。仅一年半,生态芦笋种植面积突破1500亩,家庭农场亩均收益最高超过6万元,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石堆的“草莓红了”与大盛的“笋蝉共舞”,奏响了生态农业的镇域合唱。

从“试点示范”到“全域芳华”:“全域生态”绘就共富画卷

  在“一村一品”形成特色、“一镇一业”实现集聚的基础上,安丘进一步擘画了一幅“全域生态”的画卷,推动农业全面迈向生态化、品牌化和高附加值,实现从“面”到“体”的发展“转身”。

  辉渠生态小米

  安丘率先制定生态产品评定国家标准,发布14种生态农品标准规范,让“按标生产就能达到国内流通和出口任何国家水平”成为安丘农产品的底气;成立生态联盟,对纳入监管的生态农场产品赋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码+生态原产地保护溯源码”双认证,产品附加值提高25%以上;推出“黄金十条”,吸引186名大学生返乡,领办或创办生态化转型农场1483家,新建设施农业5.5万亩,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6亿元;创新“原料基地+食品加工+集散交易”联动模式,已发展“国字号”品牌122个、建设生态基地52万亩,打造500亿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向健康食品强市迈进。

  更重要的是,安丘为全域优质农产品打造了共同品牌——“安丘农耕”。只要产自这片生态土地的达标产品,都能共享这块代表着安全、生态、健康的区域公用品牌“金招牌”,抱团挺进盒马鲜生、胖东来等高端市场,让“安丘农耕”成为守护舌尖安全的代名词,品牌销售额高达134亿元。

  安丘沃野之上,农业循环模式广泛推行,畜禽粪污与秸秆变废为宝,生态廊道纵横相连,昆虫与作物协同共生。这一变革并非一蹴而就——村庄的探索埋下初芽,镇级的整合撑起枝干,系统性的全域规划则铺就了可持续发展的宽阔道路。从“一村一品”到“一镇一业”,再到“全域生态”,安丘走出了一条从自发到自觉、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融合、从追求经济效益到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多元共赢的升级之路。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玉芳/文图

通讯员:郑晖

编辑:朱明洁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

25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