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岐黄薪火70年①|于士隐:我的援藏经历
00:00

岐黄薪火70年①|于士隐:我的援藏经历

2025-06-05 15:43

  编者按:七十年悬壶济世,七十载杏林春暖。自潍坊市中医院建院之初,至今已历七秩春秋。这七十年,是医者仁心与精湛医术交相辉映的七十年,是无数生命在这里重获希望的七十年。在潍坊市中医院建院70周年之际,《岐黄薪火70年》这本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温情记忆的书籍,如同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过往与现在的连接之门——这里有医患之间的信任托付,有青年医师的成长印记,也有老一辈医者筚路蓝缕的赤诚初心。这些故事,是仁术与仁心的交织,是传承与创新的对话,更是潍坊市中医院七十年砥砺奋进的生动注脚。自6月5日起,新派客户端对书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连载。让我们一起铭记那些温暖的瞬间,铭记那些为生命奋斗的身影,感受那份永恒的医患深情。

我的援藏经历

□于士隐

  1977年,潍坊市中医院药学部原副主任于士隐参加山东省第三批援藏医疗队。

  1977年5月至1979年5月,我主动报名参加“山东省第三批赴藏医疗队”。当年,山东医疗队负责包靠西藏日喀则地区,其下设17个县,分赴各县支援以及帮助当地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当地医药人员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山东省卫生厅有史以来首次组织的规模庞大的援藏医疗队伍,成员达160余人,其中女同志33名。屈指算来,援藏已是45年前的事儿了,那时我33岁,现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党的需要义不容辞,我主动报名到最艰苦的地方。

  潍坊市(昌潍地区)选派援藏人员,潍坊市中医院选派一名中药人员参加,条件是政治可靠,业务独当一面,身体健康。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但当时组织没有选派我,指定的是我科的另一名医生,结果那人提出家庭困难等原因,实在离不开。我看在眼里,便私下与老伴商量。那时我的家庭也有负担,我的父亲已是75岁高龄,我还有三个孩子,大的才8岁,最小的还不到3岁,我和老伴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70元,光孩子生病医药费都交不上。但我万万没想到,老伴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走时带了五元钱,家中仅留下了两元钱。

  在告别潍坊,准备前往济南南郊宾馆全省集中时,相关领导、全市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在火车站夹道欢送,锣鼓喧天。那时我的想法是,要到缺医少药最艰苦的地方为藏族同胞送去健康,送去温暖!

  潍坊医疗队由各县市选派抽调援藏人员16名,分两个医疗队,负责包靠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和聂拉木县。我队在聂拉木县,我任医疗队的副队长。每个队由内、外、妇、儿、五官、放射、化验等人员组成,业务上单独承担一方面工作。我是中药人员,被省里安排到南坡,那里有植被丛林,承担调查中药、藏药的任务。

  潍坊海拔不到30米,青海与西藏分界的唐古拉山海拔是5231米,过了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那曲地区,平均海拔4450米,属高寒缺氧地带。我们在这里住了一宿,深夜高密的外科医生高某某,胸闷严重,喘不过气来,让人叫我找司机从车上取备用的氧气袋吸氧,我告诉他,要吸吸停停,不能依赖氧气袋,我们才进入西藏的边,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情况,要节约用氧。这让我联想到火车通到西藏,工人们是怎样干起来的。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战胜严寒和缺氧,以忘我的劳动,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到达聂拉木县,受到县委与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文艺演出结束后,我回到宿舍,把行李简单整理一下,第二天正式上岗。内、外、妇、儿等专家都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熟悉了解情况,患者来了及时诊治,出了问题自己负责。所以在西藏工作两年中,我们没有出现一次医疗事故,除了一名晚期癌症患者,没有别的死亡病例,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有一次中午我在吃饭,来了一名妇女,大出血,情况危急,医疗队积极献血,我也向县委做了汇报,要求在手术结束前要保证水力发电供应。在手术室,我安排放射、化验人员都参与抢救,我也在其中巡回指导。最终,我们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保全了性命,患者很快痊愈出院。

  当地县委对医院建设非常重视,当我们到达时新建的医院基本完工就绪。医院人少无法分科,我们通过调查,从基层抽调人员,一对一培养,建立师徒关系。医院设备差或者没有,我们就写信告之潍坊市卫生局,调来足够的医疗设备。因条件不足,我们便先后派出藏族人民前往五莲、诸城等医院去学习,得到潍坊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

  在聂拉木县,植物药材是不少的,如胡黄连、冬虫夏草、秦艽、雪莲等。医院虽有一名中医,但没有中药,院中只有一盘石碾,我就利用这一石碾做基础药材加工,压药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山上采集一部分药材,再到日喀则购进部分中药材和藏药,在此基础上,从无开始建小药厂,准备在1978年"七一"向党献礼。县委副书记是一名军人,对建小药厂非常支持,常来医院过问,为医院添置设备等,由此制出了药酒、药丸,土法上马打出片剂等。当地有一种药材岩白菜治疗感冒或消炎效果很好,但小儿服用涩口不便,我就用脸盆制成小水丸。为了推广,我写出了《介绍一种用脸盆制作水丸的简易方法》刊登在《日喀则医药》1978年期刊上。

  通过我们的努力,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已经是一大进步。县委领导组织当地医生来院参观,日喀则部分医院也来参观,县委还写出报道:《聂拉木县建小药厂纪实》发表在《西藏日报》上,《四川日报》也有转载。这些文章我没看到,是山东医疗队大部队总结中讲到的。那次建药厂向党的"七一"献礼后,我也累倒了,在日喀则人民医院住了一周时间,队员们还写信告之大队部领导,要我好好休息,要我对院中工作放心,让我十分感动!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我除了医疗队工作外,还兼任医院的院长、卫生科长。当时卫生部科教司组织珠江制片厂来本县拍摄的供领导参考的藏医药发展档案片,县委领导派我来场外指导。有次拍摄雪莲,拍摄人员根本爬不了高山,我与赵炳华不顾大风、缺氧,爬上5600米高的山顶,成功采集到五棵较大的雪莲,拍摄后将雪莲装入大的胶布筒内,带回北京,完成了采集和制景任务。

  在西藏工作两年,我因高原缺氧,体重减轻到110斤,但为藏族卫生事业做了一点工作,赢得了县委和大队部的肯定和队员的好评,一切都是值得的。与长久在西藏工作的同志们相比,我们做的工作还差很远。

  48年过去了,我从电视上看到西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深感欣慰,为西藏的快速发展而高兴。

  口述者简介

  于士隐,中共党员,1944年生人。潍坊市中医院药学部原副主任,副主任中药师。兼任潍坊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中医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路欣/整理

通讯员:张亚男 蔺健春 

编辑:刘小丽 祝超

一审:韩镇 二审:刘鹏 三审:王志刚

留个言再走呗...

6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