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到底该具备怎样的特质或魅力,才配得上与代表着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白浪河为邻?5月19日,记者在潍坊昌乐县红河镇钓鱼台村找到的答案是:既保护好已有的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又在先辈的绿化基础上接续奋斗,播种新绿,充盈生态成色,村庄有“面子”更有“里子”,真正为白浪河增光添彩。
小广场上被保护起来的老楸树
钓鱼台村前麦田里一个小土山上,有棵不太常见的朴树,枝繁叶茂,引人注目。小土山和朴树都非同一般,因为浓缩着钓鱼台村村名的故事。“昌乐县志中有这方面的记载,据传数千年前,土山面积很大,紧邻东边的白浪河,姜子牙曾经在上面垂钓,并亲手栽下朴树,后来他从这里去了附近的营丘,我们村则起名为钓鱼台村。”村党支部书记宋同喜对历史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朴树还高还粗,后因种种原因枯萎,现在的主干是从原有的树墩子上重新长出来的。这几年,村里在土山和朴树边上设立保护牌,整理简介,为人们了解村庄历史文化提供指引。
在钓鱼台村,像朴树这样受到良好保护的古树名木还有许多,村干部宋守国说:“我们村中间的小广场上种着老楸树,村前的口袋公园有老槐树和老榆树,当初清理闲置宅基地建广场和公园时,有关住户打算卖掉,村集体听说后赶紧花钱买下来,这才没有被移植走。”
口袋公园里的老石碾
在小广场和口袋公园,记者看到有树有花草,还有老石磨、老石碾等老物件。据了解,石磨等老物件原先被遗弃在村里的角落,后来村干部进行了维护,分别安放到广场和口袋公园,如今老石碾还能正常使用,不但美化了村庄,而且为孩子们读懂过去、了解历史提供了教材。
在钓鱼台村,前人栽树,后人不但乘凉和加以保护,而且发扬传统,持续播绿。初夏时节,无论是村庄主干道两侧还是白浪河西岸,都被玫瑰和蔷薇渲染得缤纷多彩。
在村“两委”驻地大院里,除了绿植便是各种蔬菜,没有一块空地闲着,这也彰显着人们的绿色情怀。村民宋全孝是管理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村集体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把空地都利用起来,因此提供肥料、种子,让我们负责种植,我们收获满满。”
新派融媒体记者: 孙希明/文图
编辑:冯淑杰 王洁钰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