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动力装备产业是潍坊制造业的“领头羊”、产业链中的“第一链”。一走进山东重工旗下潍柴科技展馆,进入视野的是一个发动机的世界,保持绝对领先优势的潍柴天然气发动机、打破技术壁垒的大缸径发动机和抢占绿色发展赛道的新能源电池产品……一个个为“第一链”“链主”代言的硬核产品汇成潍柴品牌矩阵。
中国动力强劲脉动的潍柴引擎在世界各地生生不息,从智能工厂、高端产品到产业链,潍柴集团不断实现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铸就大国重器,叫响“潍柴品牌”,用高质量发展不断擦亮着“国际动力城”的名片,引领和带动着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潍柴拓展海外市场产业链。
科技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酷暑时节,在山西朔州的一处露天矿场,一台总高度接近两层楼的大型刚性矿卡正在作业,满载运输下重量近500吨。支撑矿卡运转的,是一颗强大的心脏——潍柴16M33大缸径高速发动机,它能保障矿卡每天连续作业22小时以上,并且能同时应对高海拔、高粉尘、高温差等恶劣工况场景。
“作为一台‘巨无霸’的强大心脏,潍柴16M33大缸径发动机为V型16缸,缸径150毫米,功率可以达到2000马力以上。”潍柴大缸径发动机研究院技术副经理冯元福说。
领先的动力系统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制造水平,来自潍柴扛牢领军责任,以“国家战略、产业短板、技术前沿”为导向,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对标世界一流,建成了国际同行业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能力最强的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之一,具备了世界一流的正向开发能力,从50%到53%四次刷新柴油机本体热效率世界纪录,让澎湃动力生生不息。
在全球市场上,大缸径发动机技术门槛高,而且多年来一直被国外品牌所占据,潍柴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攻克了难题,完善了产业链条,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密集推出,成功进入全球大型数据工程中心、刚性矿卡、大型挖掘机等高端市场,按下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可控”的加速键。
今天,潍柴品牌逐浪全球市场,依靠的是高性能的产品。从火花四溅中淬炼出大缸径发动机的“钢筋铁骨”,到把上千件零部件制造组装成功,一台台走向市场的潍柴发动机澎湃着中国动力的更强心跳。“从2023年以来,M系列大缸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一直是满负荷生产,其中M55订单排到了2026年。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产量,现在正通过智能化的手段进一步提高产能。”潍柴负责M55产品的计划调度人员李岩介绍说,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扩充了一条智能产线,逐步提高日产的装配能力,全面满足市场的需求。
作为发动机“大脑”的电控系统原来也一直被国外垄断,潍柴电控研究院副院长王裕鹏说,潍柴早在2010年组建了电控团队,2年后发布满足国四标准的ECU之后,这一高压共轨电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成为第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
“从0到1”的突破,实现电控系统自主可控,潍柴铸就智慧“中国芯”。此后,覆盖传统动力和新能源平台的70余款电控产品陆续问世,让潍柴在“传统能源+新能源”双赛道上的储备和实力更强。
“点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擎!”在山东重工集团第一届一次职代会上,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满慎刚提出要矢志不移打造创新重工,加速建设“科技领先、绿色发展、世界一流高端装备跨国集团”。作为山东重工规模体量最大、科技实力最强的核心业务板块,潍柴的产业链发展史,是中国动力装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折射着科技与创新融合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的历程。正是潍柴人扎根专业领域精心钻研,掌握了一批别人拿不走、全国叫得响、全球立得住的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让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链发生新的“质变”,站在了全球动力科技领域的塔尖,展现了中国动力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之变。
潍柴数字化产业园高端发动机有序生产。
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的潍柴力量
当前,全球制造业面临新技术带来的巨大革新,制造业的智能化、无人化、数字化正在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
时间回到2024年10月,在山东重工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满慎刚发出动员令,“新能源、数智化、后市场三大业务转型是集团赢得未来的关键,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心,要提速再提速、加力再加力。”
作为全球“灯塔工厂”,潍柴对端到端价值链进行了全面数字化改造,潍柴动力智能工厂也进入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还获选全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用试点项目。
走进潍柴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一台台高端发动机随生产节拍有序下线。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生产制造,让在这儿的工厂加工自动化率100%,装配自动化率80%,零部件物流配送自动化率100%,关键过程100%在线检测。
发动机缸内异物检测仅仅依靠人眼观察会导致漏检和误检等问题,潍柴动力AI视觉团队从实际工业生产现场的需求出发,自主研制发动机燃烧室检测系统,自主开发检测算法,实现了发动机燃烧室内异物检测、关键字符一致性检测以及箭头方向一致性检测等。
潍柴工艺研究院智能前沿技术业务负责人李爽介绍说,这一场景是公司内首例完全自主开发的缸内异物检测设备,可以极大提升发动机缸内异物识别工作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速推动发动机燃烧室检测迈向数字化管理,并且为AI视觉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树立了典范,为智能制造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其他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潍柴大力推动数智技术与大模型在高端产品中的深度融合,成功推出智能驾驶、智慧施工、智慧物流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水平。潍柴人工智能研究院两位年轻的工程师刘晨、滕昭君介绍说,在搭建价值工程价值模型时,通过生成式AI技术快速汇聚企业内部及行业数据,全面的分析维度加上精准实时的数据支撑,能够给出专业的价值工程建议。依托大模型应用平台,构建发动机质量问题改进指导助手,辅助质量分析师可高效构建问题分析路径,快速定位并解决质量问题,全面提升质量改进效率。
数智化的深度渗透,在潍柴集团催生出“滚雪球”效应。借助智能网联、AI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潍柴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0%,运营成本降低35%。潍柴数智化的深度应用,彻底改变了潍柴的生产模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动力,使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
潍柴能源电力明星产品矩阵
从供应链到“共赢链”
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正推动产业链发生深刻变革,产业升级和重构的转型正在加速。作为山东高端装备产业链龙头企业和氢能源产业链“链主”,潍柴集团以构建全球最大动力产业集群为己任,在动力系统、工程机械、农业装备、新能源动力等领域,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核心实力,提高产业协同度和本地配套率,引领带动全产业链标准提升、质量提升、实力提升,2023年,以潍柴为核心的动力装备产业集群成功跻身国家级。
潍坊以内燃机为产业链核心节点,打造了专业化的协作和配套链条,集群本地配套率不断提升,近年来突破技术封锁的新产品不断涌现。“龙头企业+本地园区化配套”的产业链协作发展模式集聚效应凸显。
“有200多家供应商参与了潍柴供应链产业链协同研发和应用配套的共同体。”潍柴供应链研发室主管说,2021年开始,潍柴和国内供应商联合自主开发了共轨燃油系统,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实现了100%国产化,保证了大缸径发动机的供应链安全。2024年开始,又和国外供应商联合开发了高效增压器,提升了增压器效率,保证了大缸径发动机在高原、高温工况下的动力性。
随着潍柴供应链的成长越扩越大,产业链的韧性更强,其产业链延伸和拓展更好支撑供应链优化和自主可控,实现全球的价值链重构。
在本地,作为潍坊打造动力装备产业集群的核心,潍柴带动了一批链上企业高速发展,如浩信集团、奥扬科技等企业主动对标“潍柴标准”,进一步增强了潍坊产业链条的韧性与安全,不断推动我市动力装备产业实现新突破。
在国内,链上供应商奔着潍柴而来,直接在其附近建立分厂或设立分公司,像山东银轮热交换系统有限公司作为潍柴的配套企业,便是从浙江落户到了潍坊。而这其中的考量不仅仅是节省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直接地感受潍柴的新理念,跟着产业链同频共振调整公司的研发和生产。
面向全球,潍坊市与潍柴集团共同打造的动力装备国际配套产业园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高地,泰科电子这样的全球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入驻投产,像这样的国际元素企业还有十几家。
“链主”担当,“链”上发力。在整个产业中发挥着强链固链稳链重要作用的潍柴,持续聚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和延链集聚,“链”出动力装备产业新动能,共同推动打造世界一流的动力装备产业,在引领潍坊动力装备产业集群走向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奋进中,奏响了“中国动力”最强音。
新派融媒体记者:尹莉莉/文图
编辑:韩佳 王洁钰 宫海娜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