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村域规模小,聚不齐发展合力;集体经济弱,攒不足振兴后劲;资源分布散,提不高效益成色。村庄“小弱散”的这些痛点,曾一度成为寿光市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虎”。近年来,该市以“党建引领·强村共富”为抓手,将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村庄从“小弱散”向“富大强”跨越。2024年,该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167个村收入超百万元,15个村超千万元,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画卷在田间地头徐徐展开。
揭榜亮诺:
激活内生动能,小资源变“金疙瘩”
“村里闲置地块荒着可惜,不如改造成小吃街。”圣城街道前朴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寇建光的提议,让57个美食摊位“无中生有”,为集体增收95万元。这是寿光市“揭榜亮诺”活动的生动一幕——968个行政村纷纷制定增收“施工图”,把闲置资源变成“摇钱树”。
寿光市圣城街道前朴里村小吃街
纪台镇丁家尧河村过去是“空壳村”,借着旧村改造的契机,建起大棚园区培育种苗产业,集体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30余万元;台头镇北洋头村投资10万元打造北洋头夜市,降低贵和商业街空房率,实现集体年均收入190余万元……如今,像前朴里村这样的262个村,通过挖潜闲置地块、旧村改造、特色种植等路径,集体收入增幅均超20%。
为了让集体增收干劲更足,寿光市还拿出“真金白银”:设立500万元“强村共富发展基金”,每年用2%的收益奖励好项目;发布“合作人招募令”,吸引商家盘活低效资产。“干好有奔头、增收有甜头”,成了村干部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跨村联建:
抱团聚势发展,小地块成“共富园”
“单村300亩地难成气候,5个村凑1500亩就不一样了。”上口镇西景明二村党支部书记韩国强的话,道出了“跨村联建”的妙处。针对村域分割、资源零散的问题,寿光市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原则,让村党组织“牵线”,把小村资源“捆”在一起闯市场。
寿光市上口镇春和景明共富产业园区
稻田镇成功落地西稻田、西丹、南齐等8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了西旺数字家庭农场、数字化种苗研发中心等4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手机点一点就能浇水施肥;洛城街道尧水新村联合周边10个村,建设3500亩农业产业园,460个高标准大棚投用后,可年产蔬菜3万吨,实现1500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寿光统筹583个行政村成立160个联建党组织,建成19个共富园区,流转土地1.6万亩,1400余个现代化大棚让蔬菜产业从“看天吃饭”升级为“智慧种植”,64个联建村年均增收超10万元。
项目富村:
强化造血功能,弱集体变“优等生”
“以前村里钱分散,办不成大事;现在10个村的扶持资金凑在一起入股企业,每年保底分红4万元。”化龙镇党委副书记李政算起账来满脸笑意。这是寿光市破解集体经济“弱”的妙招——让“零散资源”变成“发展资本”。
山东力创模具4.0智能自动化生产项目车间
纪台镇借助纪都现代农业共富产业园,将纳入扶持计划的27个村的扶持资金集中投入园区,由共富公司打包运营,按照不少于8%的收益率进行分红,让全镇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有了托底保障……大力实施项目富村工程5年来,寿光市共争取扶持资金8650万元,打包入股18个强村共富项目。在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又扶持173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为经济薄弱村留下了一本“定期打款的存折”。
寿光市以党建为核心引擎,用“揭榜亮诺”唤醒沉睡资源,以“跨村联建”聚合分散力量,靠“项目富村”筑牢增收根基,让曾经“小弱散”的村庄蜕变为“富大强”的样板。如今,菜乡沃野上,共富之花处处绽放,强村之路越走越宽,正是这场“党建引领·强村共富”实践最生动的注脚。
新派融媒体记者:张敏/文图
通讯员:付守磊
编辑:韩佳 孙锦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