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潍坊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青山环绕、淄河蜿蜒,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在烽火岁月中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红色史诗,被誉为鲁中山区的“小延安”,是坚强的抗日堡垒。
长秋村于唐朝建村,现存完好的东门和南门,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村墙遗迹。站在村西淄河岸边向东仰视,从西向东由低渐高,依地形连绵相接,被厚逾1米、高达3米的青石村墙围拢的村庄,俨然一座古城堡,把百余户人家包裹得严严实实。
坐落在长秋村松林深处的抗日烈士纪念碑。(资料图)
在村东山坡的松林深处,抗日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纪念碑建成于1985年,由冯毅之等革命前辈发起修建,高5.2米的碑身正面,山东省委原书记高启云题写的“抗日烈士纪念碑”苍劲有力。西侧的“烈士英名录”镌刻着26位烈士的姓名,东侧碑文详细记载马鞍山战斗的悲壮过程。
冯毅之故居内,陈列着冯毅之生前使用的生活用品、诗词手稿、作战地图,以及5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展柜中,一支磨损严重的钢笔、一件打满补丁的军装,无声诉说着革命者的艰辛;墙上的马鞍山战斗复原场景图,将人们带回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透过这些场景和文物,参观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长秋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地位以及作出的巨大贡献。
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员冯毅之受党指示,回到家乡长秋村,开展革命工作。冯家生活殷实富足,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民意识,支持儿子的革命行动,帮助冯毅之发展党员,发动20多名进步青年武装抗日,组建抗日自卫团,公开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帜。
抗日自卫团的建立,使长秋村成为淄河流域开展抗日活动最活跃的一个村,因此引起日寇的特别注意。1938年春节,驻守淄川和洪山的日寇对长秋村进行“扫荡”,这是日寇对淄河流域地区的第一次“扫荡”。一个寒冷的早晨,100多名敌人向长秋村进犯。自卫团发现后,立即出村到村东面山上隐蔽起来,待敌人出村后,抄小路绕到他们前边,在一个山坡坟地里伏击。突然响起的枪声,吓得敌人四散逃避,等他们弄清情况组织还击时,自卫团员立刻撤走。这是长秋村抗日战士第一次向敌人开火,虽然谈不上胜利,却鼓舞了乡亲们的抗日斗志。
长秋村“怀阳”石拱门
抗战时期,不到百十户人家的长秋村,先后有119人参加八路军及我党地方武装,39人牺牲在战场上,63人死于日军监狱或被抓劳役。敌人视长秋村为眼中钉、肉中刺,对长秋村“扫荡”十几次,村内房屋被烧18次之多,到1942年,全村无一间完好的房屋。
青州西南山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冯毅之当选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冯旭臣任参议长,冯毅之兄长冯登奎任八路军修械所所长,妹妹冯文秀1938年入党,任长秋村、蓼河区妇救会会长,弟弟冯登恺随军战斗,妻子孙玉兰是中共党员。他们一家,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家庭。
马鞍山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1942年10月,日伪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冯旭臣带着二儿媳孙玉兰,女儿冯文秀,孙女新年、芦桥、平洋一家6口,转移到马鞍山上。当时山上还有八路军的一个班和28名伤病员,以及部分抗战家属。
11月9日,日伪军扫荡完沂蒙山区,返回时经过马鞍山,受汉奸怂恿,集结1000多人,在孟良台、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数架飞机配合轰炸南天门和顶峰。大家誓死不做俘虏,子弹、手榴弹用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连能搬动的石头都用光了。冯旭臣冒着炮火搬运石块,高喊着“宁死在炮火中,也不当俘虏”,在用石头砸向敌人时,不幸中弹牺牲。冯毅之的妹妹、妻子、女儿未能突出重围。马鞍山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敌人以死亡100多人的代价,只夺得一座空山。
敌人攻山时,冯毅之和战友就在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但为了保存实力,不能贸然出击。眼看着马鞍山失守,六位亲人殉国,冯毅之的痛苦可想而知,他的诗作《家人》字字泣血。
为表彰冯旭臣一家抗日爱国的高尚风格,1946年5月,鲁中行署参议会赠送冯旭臣后人“一门忠烈”横匾。如今,马鞍山已经成为风景秀美的红色生态旅游区,但高悬在烈士故土的匾额,屹立的烈士雕像,却如无声的丰碑时刻向后人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来源:新派客户端
编辑:李婕宁 刘晓哲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