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致敬身边榜样 建设更好潍坊丨孟宪胜:村民的好支书 致富的“领头羊”

2025-07-18 11:10

  新派讯 在潍坊昌乐县乔官镇孟家淳于村,总能看到一位古铜色皮肤的老人步履匆匆,他的脚步遍布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他就是带领乡亲们把“荒滩变金山”的领路人、村民口中的“老孟书记”。这位有着50年村支书经历的退伍军人,用半生时光在乡土大地上书写着“村民的好支书,致富的领头羊”的生动篇章。

  1947年出生的孟宪胜,18岁参军入伍,服役9年。1974年退伍返乡时,这名年轻人带着军人的硬朗作风和对家乡的赤诚之心,一头扎进农村建设。1976年,29岁的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50个年头。

  “村民服不服,主要在支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孟宪胜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将部队的纪律意识带入班子建设:制定涵盖干部作风、土地管理、财务监督等内容的村规民约并上墙公示;组建民主理财小组,实行财务收支“一月一公开”;用“文字+图表”的形式推行村级事务程序化管理。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发展个体企业20余家,带动200余人就业,走出了“村企共建”的新路子。当被问及为何能连任多年时,他指着村委会墙上的党员承诺栏说:“党员就得像钉子一样,钉在哪里就得在哪里生根。”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望着村里五块长满荒草的闲置土地,孟宪胜在党员大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曾经,村里那些谁都不愿承包的荒滩荒沟,在他眼中却是“待开发的聚宝盆”。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他提出“整合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路,带领村民在荒地上植树绿化,让昔日撂荒地变身“绿色银行”。

  如今的孟家淳于村,农业以蔬菜林果种植为主,工业形成塑料、织带、板材产业集群。更令人惊叹的是,当年的荒滩已成为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示范基地,水土流失减少了,林间套种的经济作物每年为集体增收10万余元。村民王大爷抚摸着新栽的果树苗感慨:“老孟书记让荒沟‘生’钱,比我们自个盘算得还精。”这种“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正是他为乡村振兴交出的“孟家答卷”。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曾是孟家淳于村道路的真实写照。2007年起,孟宪胜带领村“两委”启动民生工程:投入70余万元硬化街巷7000余米,32000平方米的硬化面积让村民彻底告别泥水路;修建3800米排水沟解决内涝难题;安装30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亮化”全覆盖;主要路口布设监控保障安全。这些数字背后,是他“钱要花在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的朴素理念的践行。

  现如今,村集体还计划建设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老孟书记的脚步踏遍村里每寸土地”,翻开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家各户的需求:谁家大棚需要技术指导,哪个老人需要代购药品,哪段路需要修补……每当村里群众困难的时候,都能见到他们的孟书记。逢年过节的时候,孟宪胜都会出现在低保户、烈军属、病灾群众的家里,送钱送物,帮忙解决生活困难,带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从青春年少到鬓染霜华,孟宪胜用行动践行着“先公后私,舍小家顾大家”的承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这位老支书就像荒滩上的老槐树,根系深扎泥土,枝叶造福一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激励着更多人在建设更好潍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新派融媒体记者:宋玉璐/文图

编辑:韩佳 张兴红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

1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