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近年来,滨海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创新开展“三包三联”活动,以“部门单位包村联社区、党员干部包网格联群众、企业包村联发展”为有力支点,持续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力量向基层聚集、服务向基层融合,让村居社区在产业升级、环境焕新、治理提效中实现华丽蜕变,一幅“产业兴、乡村美、治理优”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滨海大地徐徐铺展。
“三包三联”企业为周疃二村打造的村内公园。
筑牢基层治理基石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近日,在央子街道海韵文苑社区的网格服务微信群里,一条摸排行动不便老人信息的通知刚一发出,各网格长迅速响应,短短十几分钟,详细名单便汇总完毕。如此高效的基层服务场景,如今在滨海区已成为常态。
办事高效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治理体系重塑。工作中,滨海区激活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动能,依托“三包三联”模式,推动包靠民营企业与村、社区组建非建制性联合党支部,并选派党建指导员下沉一线,为村居党群服务体系建设、规范“三务”公开、严格发展党员等工作提供全程指导,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同时,各包联部门单位和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凝聚包联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三包三联”单位到社区对网格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
通过“三包三联”,滨海区以基层精细化的“小治理”,构建起区域稳定发展的“大格局”。目前,42家部门单位与国企编织起覆盖60个村居的包联网,2580名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叩门入户,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自活动开展以来,1320余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以化解。如今的滨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硕果累累,美丽乡村万象更新,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在景海果蔬种植合作社,工人正在查看苹果长势。
激活产业振兴引擎
点燃乡村发展动力
盛夏时节,走进大家洼街道景海果蔬种植合作社,成片的“黄金维纳斯”“王林”等品种苹果树蔚为壮观。这里生产的苹果皮薄肉脆、果味浓郁,深受市场青睐。
景海果蔬种植合作社,正是潍坊强源化工与周疃四村在“三包三联”活动中结对共建的成果,不仅开辟了“村企同兴”新路径,还每年为当地创造近30个固定岗位和200余个临时岗位,有效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它如今已成长为滨海区现代农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近年来,滨海区积极探索“村企共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导企业与村居精准结对。目前,已累计确定村企共建项目187个,村均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24万元。
产业振兴,贵在因地制宜。滨海区“三包三联”工作始终坚持“一村一策”原则,依托村级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楼宇、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各村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路径愈加清晰。
眼下,龙威集团、新和成、润丰股份等企业纷纷响应,投资629万元的36个美丽乡村提升项目全面启动;郭李央村充分挖掘将军故居、农耕渔盐文化底蕴及周边果蔬资源,通过村、企、部门三方共建,成功创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通过“三包三联”,滨海区“渔盐文化”“高效生态农业”“红色文化”三个特色乡村振兴片区的聚合效应日益凸显。
“‘三包三联’激活了部门联动、企业参与、村居发展的‘一池春水’。在滨海区,企业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携手共进的‘合伙人’。”滨海区党群工作部组织科科长高玉栓道出了活动带来的深刻变化。
“三包三联”企业为周疃三村出资打造助老食堂,老人们正排队打饭。
厚植民生幸福底色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近日,大家洼街道周疃片区的4个村收到了袁荫龙、袁景海两位企业家捐赠的120万元捐款,用于和美乡村、助老食堂等民生工程。自“三包三联”活动开展以来,两位企业家累计捐款已超30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三包三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于增进民生福祉。为此,滨海区以包联机制为纽带,有效统筹各方资源向民生领域汇聚。目前,滨海区683名中层干部结对714名困难群众,“每月一走访、帮包全覆盖”。同时,通过四轮大走访倾听建议3150余条,办成实事1380多件,发放慰问金、慰问品120余万元,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从基层治理到产业发展,再到民生保障,“三包三联”正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滨海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新派融媒体记者:于菲/文图
编辑:韩佳 孙锦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