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今年全市工作动员大会提出,打好工业提质增效的革新硬仗,干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集群,展现实施头号工程的过硬担当。当前,潍坊正以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战略抓手,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协同发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展现潍坊工业经济向新而行、稳进提质的发展态势,潍坊市融媒体中心推出“聚焦潍坊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全球“灯塔工厂”潍柴动力的潍柴高端发动机数字化工厂,加工自动化率达100%,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协同作业,AGV无人运输车依托5G网络高效穿梭,太阳能板与储能系统构建的“零碳”网络为生产注入绿色动能;
作为国内首家推出清洗无人机的企业,山东兆源智能科技的清洗无人机以“10倍人工效率”的硬核实力重新定义全球高空作业场景,在低空经济的产业赛道上具备了“起跑即领跑”的底气;
日前正式投产的雷沃智慧农业智能拖拉机制造基地,是国内农机行业首家智慧工厂,年产10万台1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及无极变速拖拉机的智慧工厂车间内,近500台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各项作业,整个过程都由“智慧大脑”生产执行系统进行调度,每4分钟生产一台高端智能拖拉机;
……
传统产业“向高攀登”、新兴产业“向新发力”、未来产业“向前而行”。潍坊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任务,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全球“灯塔工厂”潍柴工业园
01
破立并举 向“新”而生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以科技引领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潍坊奏响了一曲传统与未来交相辉映的产业变奏进行曲:动力装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焕发新生;元宇宙、磁悬浮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产业与科技“双轮并驱”的动力十足,活力满满。
6月28日,作为华特磁电集团“数字智造”转型的核心战略载体,华特智能立环未来工厂启用。同时,全球首台、全球最大3米电磁浆料高梯度磁选机在华特装备制造产业园下线交付,为矿物加工分选、新能源材料制备等领域提供“装备+工艺+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引领全球磁电装备大型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趋势。
推动数实深度融合,构造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华特磁电只是一个缩影。
以“数”赋“智”,向“新”求“质”。潍坊市积极融入全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发展大潮,构建起覆盖企业诊断、技改升级、标杆培育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以及“1个规划引领+2个体系支撑+3大要素保障+4个方向赋能”的“一二三四”工业数转智改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了数转智改“潍坊样板”品牌。
在数转智改的加持下,潍坊推动企业乘“数”而上,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让传统优势产业这一“存量”更优、更具竞争力,形成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新质生产力。
入选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数智化与新能源战略转型为双引擎,加速向高端装备跨国集团迈进。在这里,通过AI大模型、智能问答平台等技术深度赋能,日均智能交互破万次,构建起覆盖“研产供销服”全链条的5A架构体系,为传统制造注入强劲的“智能基因”,这是“创新力”就是“生产力”的有力注释。
华特磁电生产车间,机器人正在自动运行。
智能工厂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主战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在2025年山东省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的公示名单中,我市30家企业入选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41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入选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
发挥数转智改标杆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潍坊打造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示范体系,创新实施“样板行”活动,选择一批在细分行业和领域内数转智改成效显著、模式创新、易复制推广的样板企业,采取现场会形式,广泛开展看样学样和交流观摩。
把数字产业集群和制造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潍坊建成投运潍坊市数字产业园,形成数转智改线下“技术超市”;同步打造数转智改线上“服务超市”,今年以来汇集591个场景应用案例,为企业降低转型门槛、减少成本负担。打造规上制造业企业评估诊断平台,开发专精特新数字化梯度培育赋能平台,加大万企智配平台推广力度,依托智能匹配算力模型,帮助企业用数字手段找订单、拓市场,入驻企业突破4200家。
潍坊向“新”发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24年,潍柴动力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的柴油机刷新世界纪录,彰显了潍坊以科技引领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产业升级中的“硬核实力”。
今年潍坊推进产学研合作纵深推进,精心编制的《潍坊重点产业链科技资源图谱》系统梳理全国重点高校院所及科研平台科技创新资源,涵盖全市动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2条产业链科技资源,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潍坊路径更加明晰。
华特磁电产业园俯瞰
02
链群培质 向“新”发力
在当今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大背景下,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环保低碳、韧性十足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为在未来产业发展中获得竞争的制高点,赢得“先手棋”。
潍坊大力提升工业质效,强化“链”式思维,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通过产业“强链”促进产业系统升级的“链式革命”重构产业版图。
“9+3+N”产业体系,“六个一”推进模式,“一链一策”打法,使潍坊的产业链由“物理聚集”转向“化学融合”,由“规模扩张”到“生态共生”。
聚焦“9+3+N”产业链群建设,潍坊持续深化实化“链长制”,突出抓好链主企业带动、项目支撑、上下游合作等重点举措,加快提升产业层级和经济效益。
像动力装备产业,大业股份钢帘线、矿机华能智能输送等项目快速发展,推动发动机、数控机床等主导产品嵌入市内外更多产业链,加大潍柴、浩信等行业龙头企业间的对接合作,加快潍坊国字号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
潍坊抓好智能电子消费、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产品研发,推动歌尔智能穿戴标杆工厂、共达电声商用车智驾、信创电脑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歌尔声学展厅
走近歌尔的扬声器自动化生产线,AI神经遍布,既是“质检员”,又是点焊头寿命“预言师”。歌尔将自研技术集成于生产线,覆盖机器视觉检测、点焊头寿命预测等核心应用场景。在柔性制造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下的智能高效生产,保障其声学传感器、微型扬声器出货量全球第一,智能耳机、游戏主机、游戏手柄出货量全球领先。
走进位于安丘市的博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企业自主研发的“AGV机器人搬运作业生产线”等智能装备运行井然,一排排机械臂精准高效地执行着各项指令。
作为“潍坊市第一批工业数转智改揭榜挂帅名单”企业,博阳机械依托全市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为80余家“链上”及有需求企业提供技改服务,带动整体增效突破20亿元。
作为“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区”,潍城区因地制宜,既走出了传统制造业凤凰涅槃之路径,又创新打造“动力装备(精密铸件)产业链”,构建“链长+院长+行长”协同机制,探索出“锻链成钢”龙头引领构建产业共同体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模式。
通过“链主”企业引领,确定3家企业为“链主”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创建山东省沟槽管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产业链内近三年研发经费增速超20%,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重点课题2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举办银企对接会14场,破解融资难题,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的产业新格局。
制造业当家的潍坊,把深入推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奋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作为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的重头戏。一季度,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9.8%;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4.6%,稳居全省第一位。
深耕工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让一个个企业迈向“智造”新高度,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热潮加速从龙头企业涌向产业链企业,滋养出了以链式创新打开产业跃迁的无限可能,激发出的“乘数效应”让潍坊“航母式”产业集群在产业赛道上乘风破浪。
潍柴雷沃生产线
03
要素保障 激活变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既要抢占产业制高点,又要构建科创新生态。
潍坊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中,打出制度环境、金融供给、科技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护航的组合拳,全力营造富有创新活力的科创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所需所盼,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聚力破解成果转移转化、金融支持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以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聚焦“争一流、争第一”,统筹技术、平台、企业、人才等资源禀赋,通过创新平台提效、创新主体培育、人才引育突破等多措并举,实现了平台、主体、人才协同发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1.07%,已成为创新创造策源地、成果转化优选地、创新生态新高地。
建成内燃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等952家高能级平台,通过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加速产业化,水动力平台大科学装置推进建设,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体系。
通过“高企培强”和“科小育优”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55家,37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居全省前列。282家企业进入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13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2024山东民营企业创新100强。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潍坊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共引共育、校地企协同发展,敞开门、走出去,打破地域局限构建创新共同体,将潍坊融入济青、京津冀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的科研资源大生态,实施“十城百校千企”对接活动,深化校地产学研协同创新,聚集优势创新资源,为全市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4月,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山东大学元宇宙产业研究院(山大歌尔研究院)相继揭牌,共筑科教融合的新高地,合力共绘产业协同的新图景,共同塑优引智育才的新生态。
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等124家高校院所与潍坊的校地合作的生动实践,推进了先进技术成果潍坊转化,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牵手高水平科研机构。截至目前,已有近千项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在潍坊实现转化,一项项重大行业性新技术、新产品落地潍坊,增加产业规模近200亿元。
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激活产业创新“资本活水”。依托省“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以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元素为关键变量的科技型企业授信模型,为企业“精准画像”。持续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政策,推动贷款风险补偿和贴息工作。今年以来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贷款329笔、贷款金额11.94亿元,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既是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又是山东制造业头部城市,潍坊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了“引才—育才—用才”的闭环生态,大力推进“技能兴潍”行动,打造“工匠之都”,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目前,人才资源总量达249万,各项高技能人才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动能澎湃的科创生态、职普双强的教育优势,让潍坊才智涌流、活力迸发、产业蝶变。
潍坊加速培植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乘高质量发展之“势”,打好工业提质增效的革新硬仗,在链群发展上攻坚提能、在创新引领上攻坚提质、在数智赋能上攻坚提标、在转型增效上攻坚提速,为更好潍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策划统筹:高文 孟祥风
新派融媒体记者:尹莉莉/文 巩建国/图
张钊庆/视频
编辑:冯淑杰 赵越 宫海娜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