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对表中央一号文件,充分展示潍坊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展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乡村全面振兴潍坊画卷,潍坊市融媒体中心(潍坊传媒集团)、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新质农业看潍坊”大型采访活动,组织各传播平台全媒体记者,进行蹲点式、行进式采访,挖掘、展现潍坊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各传播平台联动推出“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 新质农业看潍坊”栏目,下设“新农人”“新农技”“新型经营主体”“新产业新业态”等子栏目,并定期推出蹲点调查。敬请关注。
新派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人才是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潍坊市农科院引育人才、搭建科研平台、制定激励政策,有效激发和释放科研活力,让潍坊农科人成为田野上的“弄潮儿”。
刘亚男负责的“一年四代”快繁技术体系将小麦育种周期缩短30%以上,实现抗病、高产、耐逆基因的快速高效聚合;司玉君南繁北育,像候鸟一样冬去春归,年复一年,只为求索一个个更好的豆类品种;孙继峰提炼出“双脚沾泥+双肩扛责+双手创新=大地丰收”的成长公式,并连续两年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这群背负梦想与勇气的农科人,倾尽力量托起“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用一次次的科学实践展示着农业科技的分量。
小麦所高级农艺师刘亚男在小麦加代室进行杂交。
一粒“种子”的情怀
“今生要为农业做点事。”在潍坊市农科院,有一种精神熠熠生辉。这种精神由无数具体而鲜活的事例编织而成——既有对土地的深情,也有对科研的执着,更有对强农兴农的坚定信念。
他,被誉为农田里的基因编辑师,23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一线,把一粒粒花生孕育成片片灿烂的丰收。他就是潍坊市农科院副院长付春,兼任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潍坊市花生协会副会长。
“花生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解决品种老化、产量受限、品质不高以及栽培技术落后等关键问题。”付春表示。
花生所副所长宋晓峰查看春播花生苗情。
面对挑战,付春带领科研团队成功育成高油酸大花生“潍花22号”“潍花25号”和高油酸小花生“潍花23号”“潍花27号”,实现了品质育种的新突破。2023年,“潍花25号”被列为山东省主要粮油作物主推品种,在潍坊及周边地区迅速推广,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种子”。目前,“潍花”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5000万亩,为当地农民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200亿元。
在栽培技术上,付春团队成功探索出集品种选择、种植模式、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控等为一体的花生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程,花生平均亩产提高15%至20%,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
他,用梦想定义生命,激情一直在燃烧。于海涛,一个视麦种为“宝贝”的麦田守望者,现任潍坊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潍坊试验站站长、潍坊市小麦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
“一个优良品种需要从上千个原始材料中确定亲本,从万份单株中进行一株株观察,分析分蘖、抗寒、抗旱、抗病等因素,需要上百个环节,经过几代筛选,最终才到审定推广。”于海涛笑言,选育良种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当然,这也意味着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每年,于海涛都要带领团队配置上千个小麦杂交组合试验,不断地挑、配、种。“等到了F6代,它的产量、抗病性等品质才能基本符合要求,然后再挑选出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进入鉴定试验,最终产量、抗逆性达标的品系在下一年进入品比试验。”于海涛说,只有顺利通过品比试验的品系,才能参加品种审定试验,这期间需要3至5年。而审定试验通过后,一个小麦新品种才算被正式研发,进入生产推广环节。
从一粒种、一棵苗,到一捧沉甸甸的果实,于海涛把“根”扎在泥土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奉献给农民。近年来,他主持选育的“潍麦”系列小麦以其高产、抗倒伏、抗寒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实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
一粒良种,千斤粮仓,攥紧优质种源,就握住了产业命脉。“我的心不大,装得满满的都是小麦。”于海涛说要用毕生所学,为潍坊、山东乃至全国小麦产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追赶太阳的“草帽侠”
青春有为,热爱有光;萤火微光,愿为其芒。
从“汗滴禾下土”的田间劳作,到“点豆成金”的科技突破,潍坊市农科院豆类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陈雪,用15年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中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豆类所所长司玉君(中)进行大豆早代材料选择。
陈雪与豆类作物结缘于2010年,“刚参加工作就从事大豆、绿豆的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从陈雪的介绍中获悉,她们所共有科研人员4名,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省、市级课题10余项,育成绿豆品种9个、大豆品种17个,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专利。
累累硕果里,藏着时间的重量,滴着奋斗的汗水。“每年的6月播种季、8月杂交季和10月收获季,这几个关键时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陈雪说,烈日当头,她们即使头戴草帽,也还是一会儿就汗流浃背。
热天毒日,种粮的农民都尽量避开高温劳作,但陈雪她们却迎着骄阳,在太阳的炙烤下默默工作,因为农业的周期决定了科研的节奏。
“太阳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我们就是‘追太阳的人’。”陈雪介绍,她们的育种工作贯穿全年,每年11月要前往海南基地。“常规大豆育种周期长,需要经历8至10代的选育,为缩短育种进程,我们选择了‘北育南繁穿插大棚’的手段,将夏播与南繁及北方大棚相结合。”
每一个新品种的育成,都是靠一滴滴心血换来的,是靠体力、脑力、毅力拼出来的。潍坊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农艺师盛得昌对此感触至深:“我们每年8月份给玉米授粉,上午8点到下午1点之间是最佳授粉时间,那时玉米田里如同蒸笼一般。”盛得昌说这还不是最难忍的。令人煎熬的是,因为玉米叶容易划伤皮肤,再加上花粉接触皮肤容易瘙痒,因此就算天气再热,他们也得“全副武装”。
玉米所农艺师盛得昌进行玉米区域试验保护行播种。
授粉工作持续半个月。“连续在高温下工作,最怕的是中暑,所以我们给玉米授粉时至少要两个人同时进田,而且不能离得太远,万一有人晕倒或者出现突发情况,能有个照应。”盛得昌说,他们的白大褂里随身携带着藿香正气口服液和速效救心丸,还有口服补液盐水。
“农科人的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盛得昌讲了一个小故事:2023年的播种季,暴雨突袭,眼看着刚分下去的种子要被冲走,所有人都疯了似的往田里跑,泥水溅湿了衣服,雨水模糊了视线,可没有人停下来。“后来雨停了,我们坐在田埂上,看着被‘抢救’回来的种子,突然就笑出了声。”
科研与汗水共舞。在陈雪、盛得昌等人的心里,苦中有乐,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田埂上的坚守与担当
他们是农业现代化的“掌灯人”,田间地头是他们最鲜活的实验室,农民的需求是他们最紧迫的课题。挽起裤脚、扎根田垄,他们让科研成果与土地深度融合,用科学之光照亮传统农业的转型之路。
“以所学为所用,近十年时间我将自己扎根在芦笋产业一线。”科研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农民收益上,201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专业的农学博士、现任潍坊市农科院芦笋研究所副所长的牛晓雪深谙此道。
芦笋所副所长牛晓雪在进行芦笋组培苗材料调查。
为让实验室成果走进万亩农田,牛晓雪与团队以“品种+技术+服务”的推广模式,对选育的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落地转化。近年来,在新疆、西藏、河北、四川、山东等地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建立示范基地十余个,累计示范推广“鲁芦笋七号”“冠军”“新世纪”等新品种万余亩,覆盖全国20余个省,实现成果转化超千万元。
“从品种选育到成果转化,中间环节是科技服务,怎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老百姓种好芦笋也是一门大学问。”被笋农亲切地称为“24小时在线的技术保姆”的牛晓雪笑着说,每当收到“芦笋怎么种?”“什么时间采收?”“种植过程需要如何管理?”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她都耐心解答,这也让她明白了“服务”的重要性。“为了能及时回应,后来我建了个微信群,通过视频诊断帮他们实时解决种植难题。”
“做科学研究要立地顶天,立地就是一定要落到生产的实处,顶天就是要把研究做到最高水平上。”牛晓雪坦言,长久扎根田野给了团队信心和方向,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品种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育种方向调整、技术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他们不仅是技术攻坚者,更是让科技在田间生根发芽的“播种人”。
生于“蔬菜之乡”的孙继峰,2014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学博士学位后毅然返乡,进入潍坊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从助理研究员一路成长为副所长、副研究员。他身兼多重身份,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科技特派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产业专家团成员、昌邑市石埠经济开发区科技副主任等。然而,他却说最让他珍视的头衔,是“菜田医生”。
“初下乡时,农户一句‘博士,这病咋治?有啥好品种?’这一问瞬间点醒了我,原来论文与生产之间隔着实践,科研与农民之间隔着实用。”孙继峰笑谈过往。
转变、跨越,将所学转化为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生产力,从中国农科院的博士到乡亲们口中的“戴眼镜的农民”,孙继峰是实验室与田埂间的一座桥梁。他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农户研发好品种、集成好技术,让农户省心,让消费者放心,让政府安心。”
孙继峰参与研发的潍县萝卜品种成品率达到80%以上,在主产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参与研发的“茄果类双断根嫁接技术”被列为山东省主推技术,助农提升生产效率20%。作为山东省潍县萝卜产业服务团核心成员,他的足迹遍布20余家合作社与企业,精准指导种植田700余亩。作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在示范县引进新品种,推动产业提档;推广水肥一体化、秸秆原位还田等技术,促进绿色生产。
“科技创新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反复探索的过程,院里为我们营造了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我们只需潜心钻研、安心科研。”孙继峰表示,每一项成果都是科研人员与科研平台的同频共振。
如何创造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我们坚持改革赋能,强化勇担使命的激励导向,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让大家乐于科研、勇于担当。比如,实施科研项目负责人制、建立‘双导师制’、70%的成果转化收益归研发人员所有等。”潍坊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赵庆柱介绍。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平台托举,科研发力。正是这样一群为农业科技接续奋斗的农科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基层潜心研究、默默耕耘,“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有了坚实的支撑和底气。
策划统筹:高文 孟祥风
新派融媒体记者:刘杰/文
张钊庆/图视频
编辑:聂臻臻 王洁钰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