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段村烈士祠:一门九烈 群英齐荣

2025-07-08 10:38

  新派讯 在潍坊青州市高柳镇北段村有一座烈士祠,祭奠着648位烈士英灵。多年来,烈士祠饱经风霜,静静矗立,诉说着往日的峥嵘岁月,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而“一门九烈”的故事,更是作为潍坊红色文化的重要符号激励着后人。

  段村烈士祠

为缅怀“四边”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而建

  段村烈士祠位于高柳镇北段村,1945年秋,为缅怀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地区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由当时的益寿县人民政府筹资在唐代铁塔寺旧址上修建烈士祠,次年秋落成。

  烈士祠为典型的民族式古典四合院建筑,布局规整,古朴庄重。南北26.7米、东西18.7米,由大厅、耳房、厢房、大门、照壁和耳门组成,共22间。正门坐北朝南,为砖砌复拱式隆顶覆瓦过道门楼,门前五级台阶,匾额上“浩然正气”四字苍劲有力,门联“千古壮烈 万载光荣”气势磅礴,彰显着烈士们的崇高精神。正厅为重梁重檀、硬山式砖瓦建筑,面阔三间。厅内高悬三块大匾,分别题有“英名千古”“忠勇壮烈”“浩气长存”,表达着人们对烈士的敬仰与追思。

  守祠人赵学福说,厅内祭奠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648位烈士英灵,其中包括省级著名烈士2名,以及“一门九烈”“一门三烈”等英雄群体。这里陈列着烈士们的生平简介、遗照,以及枪支、徽章旗帜、文件书信等珍贵物品。东、西厢房为烈士英雄事迹和实物展厅,南厢房为“四边”地区党的发展史展厅。五个展区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革命历史,让参观者全面了解“四边”地区的革命历程。

  段村烈士祠是潍坊市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烈士祠,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潍坊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更是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闫德庆向记者介绍“一门九烈”的故事。

刘旭东一门先后有九人为国捐躯,被誉为“一门九烈”

  段村烈士祠内祭奠的“一门九烈”英雄群体正是刘旭东一门。

  刘旭东,原名刘晓亭,曾化名孙诺夫。1899年,他出生在南段村一个农民家庭,受父亲影响精通医术。1938年,在潜居于东朱鹿村的共产党员胡维鲁引导下,刘旭东在段村一带组织起抗日救亡团。

  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抗日经费和购置枪支弹药费用,刘旭东不惜卖掉自家药铺。同时,他积极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立段村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段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当时,我党在益北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组建地方抗日武装。根据地中心区域在益都县第七区,刘旭东是这个区第一任区委书记,创建了益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刘旭东遵照上级指示,带领区委同志走乡串户,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不到一年时间,七区村村有了党员,几乎村村建立了党支部。他还动员党员干部、青壮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仅段村一个村就有3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十支队三大队。

  在刘旭东的影响下,他的兄弟刘观亭、刘芝亭,儿子刘汉鼐,儿媳王秀英,侄子刘汉玉、刘汉鼎、刘汉儒,侄女刘兰英以及段村的一大批村民先后加入共产党,成为益北抗日力量中的一批生力军。刘氏先后有九人为国壮烈捐躯,被誉为“一门九烈”。

  1945年抗战胜利后,益寿县人民政府以“益寿县全体人民”名义,赠给抗日英雄刘旭东的后人一面锦旗,上书“群英齐荣”四个大字,以颂扬刘氏家族在追寻共产主义征程中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高柳镇文化站站长闫德庆说,段村烈士祠和“一门九烈”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还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们见证了潍坊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抗争和无私奉献,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新派融媒体记者:刘燕/文图

编辑:平小娜 赵越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

22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