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对表中央一号文件,充分展示潍坊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丰硕成果,生动展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乡村全面振兴潍坊画卷,潍坊市融媒体中心(潍坊传媒集团)、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新质农业看潍坊”大型采访活动,组织各传播平台全媒体记者,进行蹲点式、行进式采访,挖掘、展现潍坊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
潍坊市融媒体中心各传播平台联动推出“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 新质农业看潍坊”栏目,下设“新农人”“新农技”“新型经营主体”“新产业新业态”等子栏目,并定期推出蹲点调查。敬请关注。
新派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潍坊是农业大市,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杠杆,撬动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一些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均实现新突破。作为种业攻关的重要力量,潍坊市农科院凝心聚力写好种业大文章,一粒粒带着潍坊市农科院印记的种子,播向广袤大地。
“冠军”“鲁芦笋7号”等芦笋新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芦笋种植面积的60%;自主选育的“潍萝卜16号”等潍县萝卜杂交种成品率比普通潍县萝卜高出15%以上;“潍花”系列花生品种占全市花生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全国累计推广6000万亩以上;“潍麦16”2024年以亩产892.52千克刷新潍坊小麦单产新纪录……看似平凡的种子背后,蕴含着不寻常的科技力量,这是潍坊市农科院“做好本地良种”信念的多年坚守,也是上万次杂交选种试验的不懈付出。
专家察看“潍麦12”小麦长势。(资料图片)
“十年一剑”育良种
在位于昌邑市的潍坊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几个大字熠熠生辉。科技力量从何而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解读一粒种子的诞生过程起笔。
在花生试验田里,有一处大拱棚,外表十分普通,里面却“别有洞天”。在棚内,靠近入口的地方,摆放着数十个花生杂交盆,每个盆里都插着写有编号的标志牌。“不要小瞧它们,‘潍花’系列就是从这些杂交盆里走出来的。”花生所所长鲁成凯言简意赅。
每一个杂交盆,都满载着孕育新品种的希望。
站在插着“V25”和“漯32”两个标识牌的杂交盆前,鲁成凯娓娓道来:“这是由高产、高油酸品种‘潍花25号’作为母本,高油、高油酸种质‘漯花32号’作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目的是选育出高产、高油、高油酸‘三高’新品种。”
“一个新品种在被登记前只是一个新的育种材料。”鲁成凯介绍,选择优缺点互补、目标性状突出的种质作为父本、母本,完成杂交,此后还要经过大拱棚加代、南繁加代、选种圃、鉴定、品比、多点试验、登记,共计“九道关”、历经10年左右的时间。
潍坊市农科院花生所所长鲁成凯现场介绍培育花生新品种情况。
十年,一场漫长的耐力赛,见证着一个新品种的来之不易。
在这样一方不起眼的小天地,研究团队利用常规育种、生物育种等技术,培育出了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潍花25号”就是以全国农作物优势产区主推品种“潍花8号”为母本,国外的高油酸花生品种作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来,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远超普通花生品种。如今,它又在杂交盆中作为母本,孕育着新突破。
在大拱棚西面的试验田里,30亩土地被切分为若干不同的区域,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密密麻麻的标识牌遍布其间。
“这个区域是选种圃,有2000多份育种材料。我们从中选出百余份抗逆性强、品质优、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的材料进入鉴定圃。从鉴定圃再选出优秀的材料进入品比试验。今年进入品比试验的有3组,共42个材料。”鲁成凯站在田垄间,详细地介绍着。 经过层层淘汰,最终会选出5份左右表现优异的材料参加花生新品种多点试验。通过多点试验的材料,才能申请登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品种。
十年磨一剑,方得一粒良种。但哪个登记品种更适合当地产区还要经过多轮试验。
在花生试验田的全国高油酸花生品种展示区,来自全国各地的18个高油酸花生品种正在进行“武林大会”。鲁成凯告诉记者:“北方片花生新品种多点试验广泛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产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该生态产区种植的品种。比如说,“潍花25号”就在新疆试种过程中表现突出,又通过多轮试验,最终成为当地主流花生品种。”
一粒种,一颗“芯”。花生、小麦、玉米、大豆、芦笋、芸豆、萝卜……从潍坊市农科院走出的优质品种,为中国饭碗装上更多更好的潍坊“芯”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潍坊市农科院花生试验棚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丰收前夕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金黄色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17000多个穗行、900余个鉴定试验小区、450余个评比试验小区泾渭分明。小麦研究所负责人于海涛穿梭在麦浪中,忙着察看小麦长势、记录数据。
站在“潍麦12”的标识牌前,于海涛告诉记者,这个品种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潍坊市首个国审小麦新品种。今年,在高密市柴沟镇“潍麦12”示范田,专家组连片选取了109.12亩小麦进行实收测产,平均亩产825.45千克。
除了“潍麦12”,新的品种也在这片试验田里茁壮生长。“‘潍麦13’也已经通过了国省双审。‘潍麦15’‘潍麦16’在2023年通过山东省审定。‘潍麦17’2024年通过山东省审定。”于海涛对这片试验田里的小麦品种如数家珍。
在新品系展示区,市农科院研发的“潍麦262号”“潍麦1916”正在参加山东省小麦高产组生产试验,“潍麦2012”“潍麦2013”“潍麦2015”等品系正在参加国家小麦联合攻关黄淮北片生产试验。以上新品系有望今年通过审定,为潍麦家族再添新成员。
淘汰万株苗,选育“一粒”种。
小麦育种,不仅要看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还要考量抗寒性、抗倒伏性等十多个指标。从麦种播下的那一刻开始,无论严寒风雨,还是烈日骄阳,科研团队都要每天下地察看、精心侍弄,一步步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小麦育种如此,其他农作物也是如此。
潍坊市农科院的芦笋研究在行业内长期保持领跑优势,国内最早的芦笋研发机构——中国芦笋研究中心,依托潍坊市农科院成立。如今,一批批科研人员接力长跑续写新篇。芦笋试验田里,芦笋研究所所长牟萌正在选择一批性状优良的父本、母本,重新组配杂交组合。他告诉记者:“芦笋育种过程非常漫长,要先杂交收种、育苗定植、测产筛选、组培扩繁、出组培苗、立制种田,等到第十年才开始制种。只有上述步骤全部顺利,才能育出一个新品种。”
在西瓜试验田,“95后”田间调研员韩鲁杰顶着正午的太阳,一项项详细记录多个西瓜杂交组合的花纹、形状、重量、瓤色、糖度、成熟期等数据。2亩地63个品系,在这里孕育新的希望。
在芸豆试验田,“潍坊绿龙”与东北“一点红将军豆”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系芸豆长势喜人,肉厚且没有丝。“我们计划今年一口气申报8个新品种,将‘潍丰’系列从2号直接扩展到10号。”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所所长宋银行充满信心。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每项突破,都是汗水与泪水的交汇。
这片充满希望的试验田上,正迎来成果突破的“新高峰”。“十四五”以来,潍坊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玉米、花生、豆类、蔬菜、果树、园林等领域的60个品种通过国审、省审、植物新品种权审定或获得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数量位居全省地市级农科院前列。
潍坊市农科院“潍麦12”千亩方试验田
打造种质“基因宝库”
在潍坊市农科院,有一座特别的“种子银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这里保存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3842份种质资源。
“有的是团队经过漫长岁月培育而成,有的是科研工作者跋山涉水采集而来,十分珍贵。”潍坊市农科院科研管理处主任魏秀华仔细呵护着每一份种子,“要想做好育种工作,必须有大量、齐全的种质资源。只有通过这些种质资源,才能创制出优良的骨干亲本,并选育出好的品种。”
可以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核心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
过去,不少种质资源分散在育种家、农民、企业手中,一些种质资源甚至面临遗失风险。市农科院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并建立了这座种质资源库,为这些来之不易的种子筑起了安全的“家”。
从外观看,这里的种质资源库由三个冷库组成——零上4度左右的短期库、零下4度左右的中期库和零下18度左右的长期库。魏秀华告诉记者:“这样布局是为了最大程度提高科研效率、保存种质资源,我们会根据种质资源用途,分门别类存放,需要长期保存、使用率低的种质资源,就放长期库。一般来说,长期库种质资源保存年限为30年至50年,中期库种质资源保存年限为10年至15年,短期库种质资源保存年限为5年至8年。”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优质种质资源以另一种方式被“储存”在田间地头。
5月中旬,潍坊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61份丁香、205份月季、90份玫瑰随风摇曳、争奇斗艳,这里面不乏野生资源。其中,丁香资源圃是国内保存欧丁香种质资源较集中的单位之一。
这些种质资源得来不易,潍坊市农科院成立专家团队,前往烟台、威海等地滨海沿岸,几经辗转,采集了77份野生玫瑰种质。园林研究所所长李萌说:“有些野生玫瑰生长在海边悬崖的岩石缝隙中,采集过程非常惊险。我们克服种种困难,丰富了我们的种质资源库,为后续玫瑰、月季培育工作提供了更多新可能。”如今,种质资源收集工作逐步成为常态。
一个芽、一段枝条、一朵花……看起来虽平常,但在研究员眼中却是“宝”,是极为珍贵的种质资源。园林研究所利用收集起来的国内外优质种质资源和野生资源,选育出丁香新品种12个,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综合性状优良的月季品种8个、玫瑰种质3个,取得了显著成果。
果树种质资源也在田间地头得到了妥善保管。潍坊市农科院建成了省级桃种质资源圃,既为“夏丹”“丹玉”等桃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又进一步促进了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种质资源这份珍贵的“家底”,既要守护好,更要利用好。
“市里已经形成了从种质资源收集到挖掘、利用的全链条保护机制。我们农科院在现有合作基础上,也在不断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所)共同开展种质创新研究,加快育种进程。”潍坊市农科院党委书记、理事长许军表示。今年以来,潍坊市农科院已创制种质材料25份,审定品种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项,大幅提升了种业创新发展效率。
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新质动能澎湃的“潍坊种”,破土而出。截至目前,市农科院选育的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5亿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
策划统筹:高文 孟祥风
新派融媒体记者:方文婷/文
张钊庆/图视频
编辑:平小娜 赵越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