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在潍坊诸城,承载着地方民俗文化的诸城市尚德民俗博物馆,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怀旧人士前往探访参观。它的创办者袁增海,是一位扎根乡土、痴迷收藏老物件的文化守护者。从收藏爱好者到民间博物馆馆长,袁增海用30多年的执着,守护着家乡土地的历史记忆。6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诸城市舜王街道尚沟河社区的尚德民俗博物馆,了解袁增海背后的收藏故事。
诸城市尚德民俗博物馆馆内一角
最初是兴趣,后来成了一种责任
“走,我带你去看看我们这儿的老农具。”记者一到尚德民俗博物馆,袁增海便热情地招呼着前往生产用具区参观。生产用具区远看是个普通的农村菜园,有家禽、作物、水井,走近才“豁然开朗”,犁、耙、锄头、耖等各式农具整齐排列,有的锈迹斑斑,有的木柄还泛着些许光泽,仿佛刚从田间卸下。“这些都是咱们诸城人以前干农活儿会用的家伙什儿。”袁增海轻轻抚过一辆板车,语气流露出怀念之情,“现在都用机械了,这些老物件慢慢就没人记得了。”
今年57岁的袁增海是尚沟河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位“一直扎根于乡土发展的农民”。袁增海的祖辈有收藏的爱好,他从小便耳濡目染。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许多时代特征明显的生活用品、家具、农具等开始在现代化浪潮中消失。年轻的袁增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开始有意识地收藏这些濒临消失的“老物件”。
袁增海用老放映机放电影。
“最初只是出于兴趣,后来渐渐变成了一种责任。”袁增海回忆道,收藏之路并非没有困难,早期资金有限,他常常省吃俭用,奔波到潍坊各地甚至鲁东地区寻找自己心仪的藏品。“这些东西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总得有人去保护。”为了将爱好持续下去,袁增海在村子里建了一个小厂,摆脱了囊中羞涩的困境,也为藏品提供了集中展示地,为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场地。
馆藏杂志
创办民间博物馆,让老物件再现活力
让袁增海痴迷的“老物件”究竟有哪些?为了解答这一问题,他带记者详细地参观了博物馆的文档资料、生活用具、录音影像展区。地契、房契、小人书、老照片、旧杂志刊物、辘轳、轿子、风箱、拨盘电话、寻呼机、电影放映机、录音机、收音机……馆内四万余件藏品,虽非“高大上”的文物,但却是更注重记录普通人生活记忆的老物件,大多为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产物,有的还能追溯至更久远的年代。“看似平凡的物件,却是社会变迁的鲜活见证。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时代的故事,而每一个时代都值得记录,不应该被公众遗忘。”袁增海说。正是有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袁增海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建立起诸城市尚德民俗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助力民俗文化传承。
馆内一角
在录音影像展区,几个依旧能播放出美妙音乐的唱片机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藏品买回来时就是残缺的,或者因为时间久远没法再用了。为了让它们再‘活’起来,我会自己钻研,进行复原修缮,尽可能地让参观者在这里了解到原貌。”袁增海说,自己还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室,负责藏品的维修工作。
自成立以来,尚德民俗博物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研学参观的团队,袁增海向青少年科普了潍坊地区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内不起眼的老物件也在同时发挥作用,成了年轻一代了解历史最直观的方式。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袁增海表示:“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这份热爱转变成更有意义的存在,为时代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这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力量。
新派融媒体记者:马宇琪/文图
王峤 徐兵兵/视频
编辑:朱明洁 张兴红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