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讯 一头承载着与“懒”有关的典故,一头传承着勤劳敬业的美德……3月7日,记者在潍坊昌乐县宝城街道东风村采访时了解到,在这个曾被称为“懒鞭村”的村庄,保护历史文物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情怀历久弥坚,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亮丽风景线。
东风村古楼
红砖红瓦的民房、横平竖直的街巷、或沧桑或稚嫩的老树新枝……进入东风村,乡村质朴的风貌扑面而来。走进位于村庄深处的东风村古楼,还有更足的乡村成色,回望100多年前的乡村生活。记者在现场看到,古楼分二层,由青砖砌筑而成,古楼下面是一溜青砖红瓦的配房,组成一个小院,小院外的大院里生长着楸树、龙爪槐等树木。据村干部刘西德介绍,古楼约建于清末时期,据说当年是村内唯一一座二层住宅,主人是村里的书香人家。
杨晓勇介绍古楼大院里的树木。
作为历史文物,东风村古楼被列为“昌乐县文物保护单位”。古楼保护完好,院子里整洁卫生,与干部群众的良苦用心分不开。刘西德说:“村里经常组织人力打扫,每逢雨季进楼内查看是否漏雨,有险情及时修缮,让古楼保持最佳状态,供村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观赏。”
刘乐一题写的“懒边园”
记者了解到,东风村原先叫“懒鞭村”,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相传,当地坦荡如砥、粮草充足,坐马车赶路时特别省劲,无需马夫挥鞭催促,马匹吃草也特别专注,无需挥鞭训斥,因此得名“懒鞭村”。至今,有的群众依然习惯称其为“懒鞭村”。古楼主人的后人、山东大学著名教授刘乐一,把古楼称为“懒边园”,并亲自题写名字,悬挂于大门上,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过往岁月的眷恋。
尽管东风村之前的名字与“懒”字有关,但村民特别勤劳敬业。宝城街道干部杨晓勇告诉记者,半个多世纪前,东风村作为昌乐北部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的青年响应号召,推着独轮车,步行50多公里赶往昌乐南端,为水库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30多年前,新一代村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率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反季节蔬菜,过上了好日子。
新派融媒体记者:孙希明/文图
编辑:赵越 李丽雪
一审:姜健 李中伟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