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历史建筑讲故事 | 探访万印楼:看金石文化的传承与新生

2025-03-06 17:21

  

新派讯 潍坊城区,从车水马龙的东风西街沿着芙蓉街南行不过百米,便是名扬海内外的万印楼,红漆大门上方“万印楼”匾额为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亲笔题写。进入院中,影壁墙上有书法艺术大师启功题写的“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金字。青砖灰瓦修竹间,万印楼静立如诗。1992年,万印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山东省建设厅公布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2023年,“万印楼活化利用”项目获评山东省优秀案例。

万印楼

万印楼:金石圣殿的百年回响

万印楼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因集有三代及秦汉古印万余方而得名,曾是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的藏古之处。主体为砖木结构,共两层,规模虽不大,却精巧别致。屋顶为尖山式硬山顶,出挑檐,采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元素修饰,抬头细看,石雕和花饰精美绝伦。建筑面阔5间,底层明间辟门,上层洞开券窗。墙体、飞檐、栋梁都为故居的原貌,建筑具有典型的清末潍坊地区建筑特点。

外墙采用青砖磨砖对缝,石碶勒脚坚实稳固。建筑一层配有方形黑色木质门窗,门口设题有“万印楼”字样的黑色牌匾;二层配有拱形黑色木质门窗,美观大气,整体建筑风格散发出古朴与庄重之美,让人不禁陷入对往昔岁月的遐想之中。

万印楼(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馆长陈进介绍,在这里,陈介祺曾收藏有钟鼎、玺印、封泥、陶文、砖瓦、钱币、铜镜、石刻、古籍、书画等。每得一件古物,即如获至宝,细心珍藏。经年累月,以致多达两万多件,质精量富,堪称空前。陈介祺一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与收藏,倾尽毕生心血编纂了《十钟山房印举》等多部旷世巨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史料。

陈介祺是清代杰出的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更是学术界公推的19世纪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金石学宗师。

南厅

陈进说,陈介祺故居陈列馆于1993年4月建成向社会免费开放,馆内现存万印楼、十钟山房、南厅房三座古建筑。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遗迹,万印楼古建筑群分别于2010年、2017年、2023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保护维修,对不满足安全使用的木构架进行了更换,按照原有的建筑形制,重做了屋面灰背、正脊、垂脊,对缺失的瓦件按原形制添配等工作,使其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让这座古老的建筑重焕生机,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展示与传承,让市民沉浸在精美古建筑遗迹的同时,也能领略潍坊厚重的金石文化底蕴。

十钟山房

十钟山房之名,缘何而来?

走出万印楼,西侧便是十钟山房,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筑面阔3间,主体为砖木结构,石碶地基抬高,稳固耐用;南立面设红色柱状木材支撑的门廊,配有黑色金边木质门窗,门廊设台阶,便于通行,廊前上方悬挂“十钟山房”牌匾,朱漆廊柱上书陈介祺自撰、吴大澂书写的楹联:“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

陈氏祠堂碑记

当年陈介祺于增福堂街两侧买地新建宅第,分南院和北院。北院为主院,临街有东西两大门,进入东侧大门后,万印楼院落为最后一进院,位于整座宅第东北隅。现存院落内南厅房为原前院穿堂,十钟山房原为陈氏宗祠。现南厅房西侧墙体还矗立着一通石碑,上载陈氏祠堂碑记,石碑立于嘉庆元年(1796),碑体现已“穿”上石刻保护玻璃罩,以抵御雨水、雪水、紫外线等自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减缓石刻的风化速度。

“十钟山房”之名从何得来?顾名思义,一定与钟相关。“十钟”也叫“陈氏十钟”,因陈介祺的收藏而得名,是西周和春秋两个时期的青铜钟。名为“十钟”,实为十一件,取其整数曰“十钟”。由此,陈介祺名其书斋曰“十钟山房”。

当代学生版“万印楼”

活化新生:学生版“万印楼”的古今交响

推开万印楼院落西侧月洞门,潍坊三中校园内当代学生版“万印楼”格外醒目。当代学生版“万印楼”于2018年8月正式揭牌,位于潍坊三中校园内,与万印楼一墙之隔。

当代学生版“万印楼”内部

当代学生版“万印楼”由篆刻展赛作品展、主题印章作品展、秦砖汉瓦陈列展三个展厅组成,现收藏全国优秀学生印章及潍坊三中篆刻特长生优秀习作8000余方,其中学生精品印章6000余方,学生习作印章1000余方,海外篆刻名家捐赠精品印章(陈介祺奖获得者)10余方,以及名家篆刻(印屏)书法作品50余幅,直观展示了中华民族金石汉字由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为学生们提供了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专有场所。

万印楼古建筑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好。多年来,我市依托万印楼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金石文化节、主题展览、学术研究、学生研学活动等方式,让市民更好地了解“万印楼”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感受“金石之都”文化魅力。

从陈介祺“前无古人”的研究、收藏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到当代学子刻刀下的创新表达,金石文化的基因从未褪色。“好名之心不必有,传古之志不可忘”,当古钟余韵穿过芙蓉街的市井喧嚣,少年们的印石叩击声与陈介祺笃学精研之金石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分明看见——真正的传承,永远是面向未来的生长。


新派融媒体记者:王鲁萍/文图 王峤/视频

编辑:张兴红 冯媛媛 王维

一审:姜健 李中伟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留个言再走呗...

50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