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假俗乱” 莫让文博解说变“戏说”
□新派融媒体评论员 赵春晖
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点燃文旅消费热点,同时线上线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内容。然而,一些“假俗乱”的讲解内容,不仅没有阐释好文化遗产价值,还对大众的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等造成不良引导,短视频平台更成为此类内容的“重灾区”。
文物无言,讲解员便是它们的“代言人”。好的讲解,既能有效传播知识,又能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走进博物馆等场所,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洗礼。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也随之越来越火爆。
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种“假俗乱”讲解现象悄然滋生,和珅是“成功人士”、故宫里用猪血镇邪……一些非官方讲解员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把“野史”当正史,甚至炮制故事,满嘴“奇闻轶事”、低俗解读,传播错误言论,利用公众的好奇心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行“病毒式”传播,严重消解了文博场所的教育意义,阻碍了公众对中华文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理解和探寻。
如果对“假俗乱”讲解放任自流,既会扭曲公众的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还会稀释、消解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更会挤压专业讲解员的生存空间,形成历史文化传播的恶性循环。因此,构建健康的历史文化传播生态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全社会共同参与。
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行业规范,建立文博讲解员准入制度,对讲解员进行资质审核,限制无资质讲解员随意进入文博机构开展面向公众和游客的讲解。专业机构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形态,想方设法让枯燥的史料“活”起来,让厚重的历史“动”起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输出专业、严谨的历史知识。平台也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加强审核,对于恶意传播虚构、错误、恶俗历史知识的账号要采取限流、封号等措施予以引导和纠偏。
“文博热”的兴起,不仅反映了人们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全新活力。整治文博讲解乱象,不仅是为了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更是为了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让讲解回归历史的真实、文化的本义、教育的初心,“文博热”才会有更大意义。
编辑:平小娜 张兴红 宫海娜
一审:姜健 李敬友
二审:孙瑞永
三审:王桂林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