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安丘讯 走进安丘市中科滕森(山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园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30平方米的“夫妻房”内,床具、衣柜、独立卫浴一应俱全,刚入职的工人李先生正和妻子整理新家。“以前租房东奔西跑,现在厂里直接分房,租金还比市场价低七成,心里踏实多了!”李先生的笑容,折射出安丘市住房保障改革的温度与实效。
园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夫妻房”
痛点破题:变“租房难”为“住园区”
作为安丘市“一区四园”的重要产业基地,这里聚集了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吸引了大量务工人员。然而,光鲜的产业图景背后,住房问题却成为制约企业留人、产业升级的“隐形短板”。“工人流动性高,租房成本占工资近三分之一,甚至有人因住房问题辞职。”中科滕森公司负责人坦言。调研数据显示,园区超60%的务工人员曾因“租房贵、通勤远、条件差”困扰,部分企业因住房配套不足,面临“招工难、留人难”的双重压力。
如何破解“产城分离”难题,让工人从“漂泊者”变“安居者”?安丘市将住房保障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城融合的“关键一招”。
机制创新:“1+4+N”体系打通政策堵点
改革之难,首在破局。安丘市成立由市长挂帅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领导小组,构建“1+4+N”协调推进机制,创新“允许企业拆旧建新”“闲置厂房改建保租房”“租金补贴+税费减免”等组合拳,激活存量资源。以中科滕森公司为例,政府为其发放《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允许拆除5000平方米闲置厂房,腾出土地新建200套宿舍型保租房,配套政策“绿色通道”让项目3个月内落地,较传统审批流程提速50%。
场景蝶变:“闲置厂房”重生为“幸福港湾”
在安丘,“沉睡”的厂房正变身温暖的“家”。在空间再造上,企业将低效厂房、办公用房改造为保租房,户型以30-40平方米为主,配备独立卫浴、WiFi、公共厨房,实现“小而美、简而精”;在模式创新上,推出“员工房”“管理房”“夫妻房”分级配置,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景芝建设公司更提供“免费入住”福利;在服务升级上,引入物业化管理,配套便利店、健身区、图书角,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工人“下楼上班、上楼回家”。
“过去住城中村,每天通勤1个多小时,现在走路5分钟到车间,下班还能在园区健身,这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务工人员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改革带来的获得感。
共赢效应:以“安居红利”激活“产业动能”
安丘的改革实践,实现了民生与经济的双重跃升。中科滕森、景芝建设等企业员工流失率下降30%,招工成本降低25%,生产效率提升15%;租金控制在市场价70%-90%,惠及超5000名产业工人,人均年节省住房支出超4000元;盘活闲置土地200余亩,新增保租房3000套,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
“住房保障不是‘赔本买卖’,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隐形投资’。”安丘市住建局局长李伟臣表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资源整合,住房改革已成为吸引人才、稳定就业、助推产业的“强磁场”。
展望未来:让“安丘路径”照亮更多“安居梦”
安丘市以“1+4+N”机制破解住房难题,其经验在于,政府主导+市场活力,既强化顶层设计,又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存量盘活+精准供给,用“绣花功夫”改造闲置资源,匹配差异化需求;政策集成+服务赋能,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建设成本,以配套服务提升居住品质。
未来,安丘计划扩大保租房覆盖面,探索“产业社区+长租房”模式,并联动职业教育资源,为工人提供技能培训、子女入学等增值服务,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升级。
从“租房难”到“住无忧”,安丘市用改革力度托举起万家灯火的温度。这场住房保障领域的“供给侧革命”,不仅让产业工人收获了“稳稳的幸福”,更以“安居”促“乐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新派安丘融媒体记者:牛海青/文图
通讯员:高文涛
编辑:孙锦
一审:孙锦 二审:魏慧聪 三审:姜健
留个言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