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成语里的潍坊(19)|这位潍坊安丘籍三国名士,跟朋友绝交的方法很特别

2025-02-06 17:05




  割席断义,顾名思义,就是将一起坐着的席子割断,以示断绝情义。后来引申为与结义兄弟恩断义绝,也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

  脑补了一下“割席断义”的场景,突然想起上小学时和同桌在课桌中间划线的事,不禁哑然失笑,“发明”这个成语的老乡的形象立时又可爱了许多!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割席断义(来源:鸢都清风)

  这位“割席断义”的管宁是北海郡朱虚县(今潍坊安丘市官庄镇管公社区,时为朱虚县东境)人,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如今,位于安丘市官庄镇的管宁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管宁是一位美男子,与平原人华歆、同乡人邴原是好友,经常在一起学习论道,时人并称为“一条龙”,可见他们这个组合在当时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了。

  “割席断义”后的管宁和华歆真的“一刀两断”了吗?其实不然。但他们两个人之后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却是不争的史实。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华歆选择了出仕为官,而管宁却与邴原、王烈等人避乱辽东。在辽东,虽然辽东太守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爷孙三人对他礼遇有加,但他却不问政事,一心用在研究儒学和传播儒学上,追随者众多。在辽东三十余年,管宁可谓备受尊崇






  管宁书院里的管宁像(来源:潍坊日报)

  曹操任司空后曾征召管宁,已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康竟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彼时,乱世中公孙康已有称王野心,他想让管宁出山辅佐,但他对管宁敬畏有加,最终没有说出口。

  辽东避难37年后,管宁回到中原家乡。223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特立独行的隐士。此时,华歆已官至司徒,位列三公,他举荐了管宁。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还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即便如此,管宁还是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226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曹叡几次征召管宁,管宁均以各种理由辞而不受。

  正始二年(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均辞而不受。诸葛亮曾言:“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所言,自己没有做到,但管宁却做到了,而且还做到了极致,成为魏晋风骨的代表性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他:“渊雅高尚,确然不拔”。钱穆在《国史新论评管宁》中说:“但论三国人物,管宁必屈首指。”


新派融媒体记者:李敬友/文

图片为资料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张兴红

一审:张兴红 二审:李丽雪 三审:李中伟

留个言再走呗...

51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