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记者新春回乡记 | 这里的农民不仅会种地,还会写诗

2025-02-02 17:09

发表于山东

开栏语 没有哪一个节日像春节一样更让人充满期待:回趟老家、吃顿团圆饭、聊聊家常,仿佛一年奔波的辛劳就能一扫而空。同许多在外打拼的游子一样,潍坊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也归心似箭,风尘仆仆赶回久违的家乡过年。

蛇年春节假期,市融媒体中心推出“记者新春回乡记”特别报道。这一次,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的是回乡所见所感,有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有代代传承的民俗故事,也有写满乡愁的亲情故事……它们无一不充盈着你我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同时也折射出令人振奋的时代脉动。



◎ 坐标 诸城


  “东方旭日紫光腾,吉岁银龙瑞气升。和道而行交挚友,同心协力遇良朋。新春伊始灵犀动,文苑开樽信念增。企盼来年成美景,翱翔碧宇展雄鹰。”

  “来看看我新写的诗,题目叫《乙巳年春节抒怀》。”大年初三,记者到一亲戚家拜年,这位亲戚叫沈沛忠,76岁,曾是潍坊诸城市昌城镇北邱家庄子村的村支书,近些年热衷于写诗歌、参加书画活动。见到记者,沈沛忠热情地介绍起了他写诗的心得。

  沈沛忠在写书法。

  “我们年前在镇上刚成立了一个农民诗社——芦河诗社。”沈沛忠告诉记者,诗社由一群不仅能种地,还会挥毫写诗的庄稼人组成,他们用诗歌记录生活,是一群非常活跃的“农民诗人”。

  农民诗社?见记者来了兴趣,沈沛忠详细介绍起来。

  沈沛忠是诗社的发起人,因为村前有一条河叫芦河,社名由此而来。“写的都是农民自己和自己家的事。”沈沛忠表示,如今农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农村也有不少人会写诗。诗社就是给农民的一个舞台,让他们自由抒发心中的酸甜苦辣和对生活的感悟。

  “腊八古情浓,遵循世俗风。冬深熬米豆,已是白头翁。”“渐近年关节味丰,昌城大集路难通。各方货物齐来聚,对子灯笼映市红。”……虽然诗社刚成立不久,大家的创作热情却非常高,从乡村的风景、朴实的生活到春节习俗,都会写进诗里。

  刘增强在家里进行诗歌创作。

  “忙时各自勤耕种,闲来写诗共诵吟”就是昌城镇农民诗歌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诗社成员刘增强是昌城镇草庄子村人,种植着两个蔬菜大棚,农忙时钻进大棚搞生产,闲暇之余就寻找灵感创作。加入诗社后,大家时常交流作品,互相鼓励,还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写诗水平大大提高。“现在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他们也可以诗意地生活。”刘增强表示。

  用诗的语言记录乡村变化、歌颂美好生活,这群农民诗人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一畦畦四时鲜蔬,吟咏出一卷卷乡土诗作。

  昌城镇前官庄村干净整洁。

  记者走在家乡的村庄里,水泥路宽敞干净,不少村民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和大红灯笼,反映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诗词串起的是新时代农民心中的“诗与远方”,展现的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崭新风貌。

新派融媒体记者:隋炜凤/文图

编辑:冯淑杰

一审:冯淑杰 二审:孙锦 三审:贾春毅

隋炜凤

留个言再走呗...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