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收听精彩节目
青春在线
青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青年人普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情感、学业负担、择业就业等压力,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已成为制约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提升青年人心理健康素养,特开设青年人心理健康专题栏目,邀请权威机构心理专家走进直播间,开设“心理小课堂”普及心理学知识,同时开通树洞邮箱答疑解惑,通过广播的传播力,帮助青年人正确认识自我、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化解心理危机,激发学习内在动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塑造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能量满满地迎接未来!
本节目由潍坊市广播电视台、潍坊市卫健委、潍坊市教育局联合倾力打造。每周二、周六22:00FM89.9新闻广播首播,同日23:00FM107交通广播、FM88.1音乐广播重播。
本期嘉宾
高传霞,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中级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动力催眠师,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潍坊市总工会职工身心健康促进服务专家,潍坊市志愿服务宣讲团成员。山东省心理治疗协会家庭治疗学组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委员,潍坊市预防医学会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委员兼秘书。擅长神经症、人格缺失所致的各种情绪情感问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碰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希望在大众面前表现得十分完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经常反驳和贬低他人,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关注,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种类型的人可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作为一种相对常见的人格障碍,NPD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对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为什么NPD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巨大痛苦?他们内心又在经历怎样的挣扎?今天节目邀请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中级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高传霞带您深入了解和认识极其隐秘、杀伤力却极强的“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我们的朋友中,难免也会有一两个浮夸的、爱吹牛的,他们除了爱照镜子、追逐潮流,还经常自夸、炫耀,“我这个作业肯定会得A”,“我偶像的演唱会我肯定都要去看”,“我一个月内就能追到那谁”。这种人也不是特别让人反感,大家还把他们当开心果,有时候会跟他们开玩笑说,“你太自恋了”、“别自恋了”。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XX好自恋呀」,自恋和NPD是一回事吗?
答案:并不是。“自恋”完全是坏事吗?适度自恋有益身心。我们日常玩笑说的“自恋”,一般都达不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程度。但是倘若自恋过了头,则容易引发各种悲剧。人格障碍指的是,人的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等明显偏离正常人群,且这种偏离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还会影响到人在职业或社交等重要方面的功能。
只有当自恋特征发展为阻碍了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损害了个体的健康心理能力时,它才会变成一种人格障碍,并且需要同时满足多种诊断标准中的表现。只有少部分人会患病。患病率大概在0%到6.2%之间,朋友们别动不动把自己往心理障碍上面套,他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我是不是和他一样。真怀疑自己不管生理还是心理的问题,第一时间看医生,但注意,网络看病会出问题的。因此自恋不一定是NPD。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自恋型人格障碍?
研究表明NPD发病存在一定的个体和环境差异,但是研究尚未明确特定成因,可能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导致的,以下几点是NPD的“风险因素”:
1.相较于女性,男性更容易患有NPD
研究表明相较于女性,男性的自恋水平更高,也更容易患有NPD。但就具体症状而言,男性更缺乏共情力,女性更容易表现出妒忌。
究其原因,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而言,为了繁衍后代,男性进化出更强的攻击性,支配性等容易产生自恋的特质。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一方面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着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社会期待男性角色表现出更多的竞争性,这些也增长着男性的自恋特征,也更容易患有NPD。
2.年龄越大,越不容易患有NPD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其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对于NPD来说,随着年龄变化,自恋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一项纵向追踪研究对486名参与者开展了为期23年的调查,结果发现相较于18岁,41岁时他们的自恋水平下降了。这可能和社会角色期待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期望我们将关注重心从自身转移到自己的家庭之中。
3.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
除了生物遗传因素以外,养育方式和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影响NPD的产生。就社会文化而言,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鼓励人们提升自身地位,强调自我利益与发展。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尤其是中国社会,人们讲求他人与集体的利益,和人际间的和谐。因此个体主义文化的整体自恋水平要高于集体主义文化。
家庭作为社会文化的微观缩影,扮演着类似的角色。父母的育儿方式,也会影响子女的自恋程度,无论是对子女过高的期待与重视,还是贬低与缺乏关注都有可能增加其产生NPD的风险。
心理学家科恩伯格指出: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甚至被要求牺牲自己、满足他人预期时,会产生自恋损伤。孩子可能会认为“我自己是一无是处,不值得被爱的,所以我要做些特别的事才能值得被爱”。
此外,儿童期父母的高估,认为他们比其他儿童更特殊或更有资格做某些事情时,儿童可能将他们是特殊的、具有特权的个体信念内化,长大后也更可能成为NPD。
而精神分析理论则认为NPD是由儿童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导致的,父母较少对孩子表达欣赏和积极情感。在这种养育风格下,儿童可能会发展出NPD,以从他人处获取父母未能给予的认同。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某些文化类型或育儿方式与更高水平的自恋有关,但没有一种单一文化和育儿模式一定会导致NPD。
4.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与NPD相关的常见人格特征,如自大和特权感,具有一定的可遗传性。这并不是意味着患有NPD的父母,会直接把这些特征遗传给后代,也不代表着后代一定会患上NPD,只是说他们风险易感性更高。也就是说,在良好的养育和成长环境中,后代可能不会患上NPD。但是面对同样不良的因素,后代的患病风险会更高。
5.生理因素
自恋人格的产生有相应的生理基础,神经影像研究表明,NPD和大脑脑区结构变化之间存在联系。双侧前脑岛与自恋个体的共情有关,尤其是右侧前脑岛。NPD表现出大脑结构的异常,如左侧前脑岛灰质容积的减少和右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病变。也就是说NPD并非单纯的心理障碍,其发生发展也伴随者生理层面的病变,这也提升了治疗改变的困难程度。
马良在《坦白书》中说过的一段话——“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过度的自恋是对基本自爱缺乏的补偿。也许,我们共同的命题都是要学会如何真正爱自己。
潍坊市广播电视台
编辑:吴雪
审核:马言辉、贾春毅、王骁龙、李华春
打开“V新派”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