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开幕在即,由中国奥委会主办,中国奥委会新闻宣传与文化遗产部、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承办的《龙马风度体育精神》中华体育文化展,也即将在巴黎巴士底设计中心揭幕。
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永训及其团队受该展会邀请,制作了一件融合潍坊风筝、花灯元素的“中国龙”花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优秀非遗艺术的风采。赛会前夕,新华网采访了王永训,听这位非遗传承人讲述“中国龙”背后的文化故事。
接到邀约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获得“中国龙”花灯的设计思路?
五月中旬我们接到邀请,制作用于在巴黎奥运会《龙马风度体育精神》中华体育文化展展示的“中国龙”花灯,在和山东省体育局、潍坊市体育局沟通后,我了解了大概情况并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邀请。奥运会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大事,能有这样的机会展示我们制作的非遗作品,心情很激动很期待,我也有信心能高质量完成这个任务。
设计“中国龙”花灯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要让它既符合委托方的期待,又能与场馆的环境和谐相融。起初,我们设想让龙以俯冲之姿出现,然而考虑到场馆的古建筑风格,我们决定采用支撑架结构进行后续的创作,这样既保证了花灯的震撼效果,又避免了对场馆原有风貌的干扰。
目前,常规的花灯多用钢筋焊接,这种方式从技艺上来说比较容易,但是花灯重量会相应增加。我们“中国龙”花灯整体尺寸长约6米,宽约5米,属于较为大型的花灯展品。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花灯重量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避免给参观游客带来安全隐患,同时节省运输成本,所以我们选择全部使用竹子扎制技艺来制作花灯。
用竹子纯手工扎制这样大型的花灯,制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
在中国传统非遗技艺——潍坊风筝的制作过程中,竹子扎制技艺非常常见,但这种技艺用在花灯制作上,难度就变大了。尤其在细节处理上,比如每片龙鳞的制作,数量大、弧度相似等要求无疑提高了制作难度。我们用竹筋加热定型,然后捆扎固定,虽然工序复杂,但全竹扎制既符合重量要求,也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花灯制作完成后,我们以为是大功告成,结果运输问题才是真正的考验。“中国龙”花灯从潍坊运送至巴黎走的是空运,由于国际空运的尺寸限制,我们不得不将“中国龙”花灯拆分成五段十几个部分。从龙的脑袋、身体到尾巴、爪子,乃至祥云图案,都需仔细拆装,再进行裱糊、上色。这一过程反复进行了三到四次,每次都要小心翼翼,以免竹骨变形甚至断裂,难度可以说是空前。
为了让非遗技艺能有更好的“走出去”效果,团队还融入了哪些创新元素?
提到花灯,大家印象里还会是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传统配色样式,但这条“中国龙”花灯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所以关于配色我们反复研究了多次,在向委托方提供了多个方案后,最终根据场馆和奥运会主会场的颜色搭配,确定了一套既体现中国元素又时尚的色彩搭配。同时,花灯内置LED节能灯,满足了低压安全用电;多重灯光搭配方式,让“中国龙”花灯在夜晚更加夺目。
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您认为如何在保持文化原汁原味的同时,让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焕发新生?
作为一名非遗技艺的守护者与传播者,我深知肩负的重任,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始终坚守着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非遗技艺不应被视作孤立的过去,而应视为可以与现代审美和技术融合的活态文化。我们从材料选用、色彩搭配、制作技艺等方面,一直保留传统非遗技艺的原汁原味,也在积极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希望未来,优秀的非遗技艺能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文化桥梁,焕发新生,更好地走向世界。
打开“V新派”看评论